《青岛大学预防医学专业2019-2020学年流行病学测试题》是一份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考卷,主要考察学生对流行病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应用。以下是对部分试题涉及知识点的详细解释:
1. 选择性偏倚:在随机对照试验中,随机抽样可以防止选择性偏倚,但无法控制的是研究对象的合作程度,如失访情况。选项A、D、E是控制偏倚的有效手段,而C选项是确保实验的准确性,而非控制偏倚。
2. "三间分布":流行病学中的"三间分布"指的是疾病在时间、地点和人群中的分布,通过横断面研究(选项E)能综合地进行描述。
3. 疾病患病率的变化:新疗法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会导致患病率增加(选项C),因为病人生存时间延长,但仍然带病生存。
4.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选择:对于高血压的普查,通常使用患病率(选项D)作为指标,因为它反映了特定时间内人群中患有高血压的比例。
5. 降低传染病易感性的因素:传染病流行过后,人群中的免疫人口增多(选项B),可以降低易感性。
6. 流行病学现场工作:面对暴发,首要任务是核实诊断,确证暴发(选项E),以快速了解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
7. 现患率计算:在100人中有30人出现症状,表示的是现患率(选项B),即在特定时间内患某种病的比例。
8. 病例对照研究的偏倚:失访偏倚不会出现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因为它主要发生在队列研究(选项E)。
9. 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有和无黄疸新生儿的案例进行比较,以研究产母的暴露情况,这是病例对照研究(选项A)的方法。
10. 病例对照研究的对象:病例组应选择确诊的病例,对照组应是未患该病的人(选项E),以便比较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11. 确定病因的研究:对于历史陶瓷厂的肺癌案例,使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项D)来探究尘肺病与肺癌之间的关系更为合适,因为它可以追溯过去的工作历史。
12. 诊断试验指标:漏诊率与灵敏度之和为1,表示所有患者中被正确识别为患者(灵敏度)加上被错误识别为非患者(漏诊率)的概率。
13. 筛检试验分析:在给定条件下,真病人被筛检出来的数量为36人(选项C)。
14. 队列研究设计:队列研究应从无病人群中选择有、无某种暴露因素的两组(选项D),以便追踪暴露与疾病的关系。
15. 最有效的观察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项D)在检验因果联系时最为有效,因为它能直接观察暴露与疾病的发展。
16. 相对危险度(RR)的解释:RR=1,95%可信区间为0.7~1.5意味着该RR值在0.7~1.5之间的可能性为95%(选项B),表明因素与疾病之间没有显著关联。
17. 潜伏期的意义:潜伏期可用于判断暴露时间、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期限等,但不能节省调查时间(选项E)。
18. 影响病人预后的因素:决定病人预后的因素可能包括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个体差异以及并发症的存在等。
以上是试题涉及的流行病学核心知识点的详细解释,涵盖了研究设计、偏倚控制、疾病分布、疾病频率测量、病因探究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