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聚类与层次聚类】是两种在数据挖掘领域常用的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结构。密度聚类主要关注数据点的局部密度,而层次聚类则侧重构建数据点间的层次关系。 **密度聚类**,尤其是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算法,由Ester等人于1996年提出。DBSCAN的核心思想是寻找具有高密度的区域,并将这些区域连接成簇。在DBSCAN中,一个数据点被定义为**核心点**,如果它的邻域(以点为中心,半径为ε的范围)内包含至少MinPts个点(包括自身)。**直接密度可达**的概念指如果两个核心点在彼此的ε邻域内,它们就是直接密度可达的。边界点是那些位于核心点ε邻域内但自身不是核心点的点,而噪声点则是不属于任何簇的低密度点。DBSCAN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且对噪声数据敏感。然而,它对参数(ε和MinPts)的选择非常敏感,不同的参数设置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聚类结果。 为了克服DBSCAN的局限性,出现了**OPTICS**(Ordering Points To Identify the Clustering Structure),由Ankerst等人在1999年提出。与DBSCAN不同,OPTICS不直接生成聚类结果,而是对数据点按照密度排序,形成一个**可达距离**和**核心距离**的顺序序列。核心距离是点作为核心对象时的最小半径,可达距离是考虑到ε邻域和核心距离后计算的最远距离。通过这个排序,可以分析出不同密度的聚类,而无需预先设定特定的ε和MinPts值,从而提高了对聚类结构的鲁棒性。 **层次聚类**,如AGNES(Agglomerative Nesting)和DIANA(Divisive ANalysis)等,是一种自底向上的聚类方法。它们通过构建树状结构(称为谱系图或 dendrogram)来表示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AGNES逐步合并相似的聚类,而DIANA则从单个点开始,逐渐分割数据。BIRCH(Balanced Iterative Reducing and Clustering using Hierarchies)是由Zhang和Ramakrishnan在1996年提出的,它利用一种叫做特征子树的数据结构来高效地处理大规模数据。ROCK和Chameleon是另外两种层次聚类算法,分别由Guha等人和Karypis等人提出,它们优化了聚类性能,特别是针对动态和不规则的数据。 总结来说,密度聚类和层次聚类都是数据聚类的重要方法,各有优缺点。DBSCAN和OPTICS适用于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但参数敏感;层次聚类则提供了一种直观的层次结构,但可能无法很好地处理非凸或密度差异大的簇。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数据特性选择合适的聚类策略。
剩余50页未读,继续阅读
- 粉丝: 31
- 资源: 299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
最新资源
- 基于python实现的大麦抢票脚本README说明
- C++ Calculate CGPA and GPA 代码
- 2023-04-06-项目笔记 - 第三百零五阶段 - 4.4.2.303全局变量的作用域-303 -2025.11.02
- LabVIEW练习34,在一个波形表中显示三条随机数组成的曲线
- ch340串口驱动程序+2011版本
- bili-mac-v1.15.0.dmg
- 引入注意力机制的resnet鸟类识别
- 技术资料分享ZigBee网络管理实验例程手册非常好的技术资料.zip
- 技术资料分享Zigbee技术规范与协议栈分析非常好的技术资料.zip
- 技术资料分享zigbee各版本规范比较非常好的技术资料.zip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