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逐年攀升,到1999年已达到1.4亿吨,并以每年8%至10%的速度增长。垃圾处理遵循“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其中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是关键环节。垃圾渗滤液是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其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针对垃圾渗滤液的排放标准根据收纳水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大致分为三级,一级标准最为严格,要求COD(化学需氧量)不超过100 mg/L,BOD(生化需氧量)不超过30 mg/L,NH3-N(氨氮)不超过15 mg/L,SS(悬浮固体)不超过70 mg/L。这些标准的设定旨在确保处理后的渗滤液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渗滤液处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即90年代初,主要参考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如天子岭和阿卫渗滤液处理厂,采用三沉二曝活性污泥法或厌氧+氧化沟工艺。然而,这些早期项目由于未能充分考虑渗滤液的特殊性质,如高氨氮浓度和低可生化性,导致运行不稳,出水难以达标。
第二阶段,90年代中后期,研究者开始关注渗滤液的特殊水质,引入了脱氨步骤,如氨吹脱和厌氧处理,以应对高氨氮浓度。这一时期的处理工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处理效率,但仍面临成本高、运行不稳定等问题。
目前,我国渗滤液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氨氮浓度高,对微生物活动产生抑制,影响生物处理效果;渗滤液的可生化性差,使得生物处理效率低下;水质复杂,成分随时间变化大,处理技术需要具备良好的适应性;以及经济成本高,处理费用通常在3至5元/m3,对财政压力较大。
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高浓度氨氮处理技术和渗滤液深度处理技术。高浓度氨氮处理技术需要寻求更高效、能耗更低的脱氮途径,例如膜生物反应器(MBR)、反硝化除磷(AOP)等。深度处理技术则着眼于去除难降解有机物,可能涉及活性炭吸附、高级氧化法等。
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要实现渗滤液的妥善处理,需要不断研发新的处理技术,优化现有工艺,同时强化政策引导,提高资金投入,以保障环境卫生和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