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框架研究涉及了多个关键概念,包括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框架、网络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C2M2)、风险管理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知识。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指对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公共利益至关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一旦遭到破坏或攻击,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这些基础设施的保护尤为重要。
网络安全框架是指为了维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所采用的一系列标准、政策、流程和技术手段的集合体。网络安全框架的目的是帮助相关组织理解潜在的网络安全风险,并指导如何有效地管理和降低这些风险。
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IST)发布的《改善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的框架》是当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个网络安全框架。它由框架核心、框架实现层级和框架轮廓三部分组成,旨在通过一系列网络安全活动、目标效果和通用应用参考,帮助组织实施有效的网络安全管理措施。
框架核心包括五个连续的功能——识别、保护、检测、响应和恢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网络安全保障方法学PDRR(保护、检测、响应、恢复)。其中,“识别”功能在传统的PDRR模型基础上增加了风险识别环节,强调在攻击发生之前就进行风险管理。在我国,有些研究还提出了WPDRRC模型,进一步增加了反击环节,以应对更为复杂的网络威胁。
框架实现层级强调框架应用的灵活性和动态性,根据不同的网络安全成熟度等级,组织可以采取不同程度和类型的措施。
框架轮廓则是用来帮助企业识别和描述其在框架应用中的位置,包括框架核心中功能的实现情况以及如何应用框架核心和实现层级来指导网络安全实践。
网络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C2M2)是一个用于评估组织网络安全能力水平的工具。它从策略与规划、防御、韧性和响应等方面对企业网络安全能力进行评分,帮助企业识别改进方向和优先级。
在网络安全框架的研究与应用中,还需要考虑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如NIST网络安全框架在设计时就考虑了与自愿性国际标准如ISO/IEC 27001的兼容性。这有助于构建一个国际通用的“通用语言”,让政府和私营部门在管理网络安全风险方面进行合作。
我国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方面也需要建立符合国情的网络安全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化工作。这包括制定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提供行业实践指南,以便相关运营单位可以根据统一的安全框架,制定符合自身应用需求的标准。
此外,对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还需要通过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合作,建立起低成本、贴合需求的网络安全管理实践。这包括分享最佳实践、实施风险管理策略、开展技术研究、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
网络安全框架的研究与实施是一个动态且持续改进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评估新技术、新威胁、新风险,以及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不断更新和完善框架内容,确保能够有效地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