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是国家为了确保网络信息安全而制定的一种制度,该制度规定了不同网络系统应采取的安全保护措施,根据系统的重要程度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将安全保护级别分为五个等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是在1.0的基础上,针对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务应用,提出的新的安全保护框架。其核心在于提升安全保护能力,实现全方位、动态、整体和精准的防御策略。等保2.0强调主动防御、动态防护、整体防控和精准防护,同时在定级、备案、建设、整改、测评等方面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导。
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首先需要进行系统定级,即根据业务系统承载的信息安全等级和业务系统重要性等因素确定相应的安全保护等级。一般企业定级主要在第二级和第三级之间。定级后需要编制定级报告、备案表,以及专家评审意见等材料,并递交到当地市级以上公安机关进行备案。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实施,不仅包括定级、备案等前期工作,还需在后期进行系统安全建设、持续监督和测评等。企业在实施时应积极与所属公安局沟通,确保按照相关法规要求进行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同时,企业还应建设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设定、支撑单位、软硬件资源管理、管理制度等,这些措施对安全团队的成功有着重要的衡量意义。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安全风险。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业务风险,通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企业的CISO(首席信息安全官)或者负责安全管理的高级职位人员,需要不断地寻求创新性的数字实践和工具,以检测和减少传统边界之外的风险。同时,企业应将风险管理和安全策略扩展到合作伙伴和厂商的生态系统中,确保在整个数字化实践中实现安全和业务的平衡。
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实施过程中,企业还需要考虑如何响应三个关键问题:谁是负责管理数字风险的主要负责人?企业是否应将数字风险管理扩展到整个企业及其合作网络?第三,企业应部署哪些工具来减少风险,并确保网络安全?这三个问题有助于企业在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时,确立正确的方向和优先级。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不仅是一项国家政策,更是一种保障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实施等级保护,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威胁,保障业务的连续性和企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