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Linux内核2.6.18版本中交互式和非交互式进程判别算法的问题。作者张科和杨斌指出,尽管在很多文献中程序编译等与硬盘设备读写相关的进程被归类为批处理进程(非交互式进程),但实际的Linux内核在识别这类进程时可能存在误判,将其错误地识别为交互式进程。这种误判可能对操作系统的运行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交互式进程通常享有更高的优先级和更快的响应速度。
【内核进程分类】
Linux内核将进程分为实时进程和非实时进程,非实时进程又分为交互式进程和批处理进程。交互式进程与用户交互频繁,需要快速响应,而批处理进程则在后台运行,对响应时间要求不高。
【交互式进程的特性】
交互式进程的特点包括需要快速响应用户输入,平均延迟时间通常在50至150毫秒之间。这些进程在时间片使用完后,仍能保持较高的优先级,从而保证快速执行。
【相关变量和函数】
文章详细列举了与交互式进程识别相关的变量,如动态优先级(prio)、静态优先级(static_prio)、平均睡眠时间(sleep_avg)等,并介绍了几个关键函数,如do_fork用于创建新进程,scheduler_tick处理系统时钟tick事件,sched函数负责进程运行时间的计算和调度,以及交互式进程判断函数TASK_INTERACTIVE。
【问题与质疑】
作者通过对内核源代码的分析和测试,发现对于某些需要大量读写硬盘的进程,如程序编译器,内核可能会错误地将其视为交互式进程,这可能导致不适当的调度决策,从而影响系统性能。
【结论】
文章指出,Linux内核的交互式进程判别算法有待改进,以更准确地区分交互式和非交互式进程,确保操作系统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嵌入式系统、交互式进程、调度、Linux、批处理
【参考】
文章引用了Linux2.6.18内核的相关代码和调度算法,对于理解Linux内核的进程调度机制以及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