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是一种在线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主题明确突出、结构相对独立的特征受到学习者的青睐。它适应了现代学习者对于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的需求。然而,微课的碎片化内容和学习特点对学习者的动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浅层次信息呈现无法实现深度学习的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并促进深度学习成为了微课设计的核心目标。
微课设计的理论模型构建应基于微课的课程属性、教学属性和资源属性,将其设计要素定位于目标、内容、情境、活动、交互、资源、界面和评价八个方面。通过基于ARCS动机模型和深度学习理论,可以从这八个要素入手构建微课设计的理论模型。
ARCS动机模型是由Keller提出的一个学习动机模型,包括四个主要部分:Attention(注意)、Relevance(相关性)、Confidence(自信)、Satisfaction(满意)。模型中的每个部分都有助于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动机。深度学习则是指学习者通过理解、联系和反思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相融合,形成深层次的认知结构。深度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和理解,更强调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和创新。
在微课设计中,首先需要明确学习目标,这是指导整个微课设计的核心。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当围绕学习目标,确保内容的适宜性和深度。情境的创设旨在提供真实或模拟的学习环境,以增强学习的相关性和动机。活动的设计包括学习任务和练习,它鼓励学习者通过实践来应用和巩固知识。交互强调微课设计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提升学习效果。资源的设计指所有用于支持学习的媒体和材料。界面设计关注用户交互的直观性和易用性,以确保良好的用户体验。评价不仅关注学习成果,还应包括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者行为的评价。
在应用微课设计模型时,可以考虑以“PPT闪烁动画制作”为例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教学实践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开发者可以利用该模型优化微课设计,从而激发学习者动机,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建构,使学习者体验到深度学习带来的满足感。
研究微课设计的理论模型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意义。在国内外,微课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例如,在国外有可汗学院和TED-Ed这样的有影响力的平台;而在国内,自2010年以来微课也得到了大力推广。然而,国内微课应用中存在着重视形式、技术和开发,而轻视应用和探究的问题,这导致了微课内容的浅层次化。针对这些问题,微课设计需要重回到对微课本质的理解上,清晰定位微课的核心价值追求,并在设计中注重动机激励。
微课是一种微型资源、微型教学和微型课程的结合体。它通过技术支持,利用情境创设、任务驱动、问题求解等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实现对学习内容的自主建构。微课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在享受个性化学习的同时,能够体验到深度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