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视听觉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影响研究,主要探讨了利用机器人辅助与视听刺激相结合的方式,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运动功能的潜在改善作用。研究者马海玲、何清、吴召军、陆燕及秦敬翠(通信作者)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进行,研究期为2014年至2016年。
研究目的明确,即通过实验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及视听觉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改善效果。研究团队将80位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成四组,每组20人,分别给予不同方式的治疗。
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训练A组除药物外,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训练B组则通过节律性的听觉和视觉刺激进行训练。训练C组是结合了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以及节律性的视听觉刺激。
研究主要对患者的步行参数、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第2部分和第3部分(UPDRS2和UPDRS3)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进行前后对比。步态参数包括步频、步长和步速,这些都是评估步态稳定性、协调性的重要指标。
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训练的各组在治疗后步频、步长、步速、6分钟步行试验及BBS评分均显著提高,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的UPDRS2和UPDRS3评分显著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强调,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视听觉训练对于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步态运动功能具有积极作用。研究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结合了机器人技术和感官刺激方法,为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从技术角度来看,研究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1. 帕金森病的康复治疗:通过外部辅助手段,如机器人和视听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辅助治疗。
2. 下肢康复机器人:专门设计用于帮助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医疗机器人。这类机器人通过模拟人体步态的运动模式,帮助患者进行步态训练,从而达到提高步态控制能力的目的。
3. 视听觉训练:通过视觉和听觉刺激,帮助患者改善大脑对于运动的调控能力,进而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协调。
4. 步态分析:利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来评估和分析个体的行走模式,包括步频、步长和步速等参数,可以为康复训练提供数据支持。
5. 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一种评估帕金森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国际通用量表,包含多个部分,其中UPDRS2和UPDRS3主要涉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的评估。
6. 6分钟步行试验:一种评估心血管功能或运动耐力的测试,通过测量患者在6分钟内能够走多远的距离来评估其功能状态。
7. Berg平衡量表(BBS):一个常用于评估老年人或有平衡障碍的个体平衡能力的测试,包括从坐到站、无支撑站立、转身、站立位平衡等多方面的内容。
8. 医学临床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指为了推动医学临床科技进步而设立的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了江苏大学医学临床科技发展基金的支持。
该研究不仅为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还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证实了下肢康复机器人与视听觉训练结合使用对步态运动功能改善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也为未来康复机器人技术与感官刺激疗法的结合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