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软件学院的唐浩坤和刘宴兵老师在其撰写的论文《“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深入探讨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性,并针对“数据结构”课程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方案。该论文发表于2007年,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材编写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数据结构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地改革了传统教学中偏重理论、忽略实践的弊端。
关键词包括:数据结构、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分组教学和上机实践。这些关键词指向了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几个关键要素和教学法。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改革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在论文中,作者指出传统的“数据结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 课堂灌输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的记忆和理解都不够深入,无法体会到数据结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重要性与灵活性。学生往往仅停留在知识的记忆层面,缺乏应用和创新的能力。
2. 理论与实践脱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仅被要求将伪代码转换为高级程序语言并进行调试,或者简单地组合代码以解决问题,而没有真正地思考分析教材背后的算法原理和解题思路。这种学习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 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传统教学过于依赖课本,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往往只注重知识记忆而忽视了思维活动的训练,这使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动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唐浩坤和刘宴兵老师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 引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将具体任务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数据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 应用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和解决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结构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实施分组教学:通过分组合作,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技能提升。
- 强化上机实践:设计与实际问题相关的上机实验,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数据结构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作者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同时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论文证明了这种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数据结构方面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该论文不仅为数据结构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也为其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