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因为其内容抽象,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往往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孙海洋和陈珍两位讲师深入分析了当前“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几个关键问题。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的知识储备不足,是其中一个主要问题。由于在C语言课程中,函数、指针、结构体等知识点教授时间较短且难度较大,学生往往难以掌握这些知识点。此外,教学中对绪论章节的讲解不够详尽,导致学生对“数据结构”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这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教材的编写形式也是一个问题,通常教材对算法的描述采用伪代码或代码片段,缺乏完整的算法描述,这对于C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兴趣。
“数据结构”的实践性很强,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实验题目难度偏大,缺乏必要的提示和分步细化,学生难以独立完成,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信心。
此外,考核方式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即过度重视理论成绩,而忽视了实验和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准确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针对上述问题,孙海洋和陈珍两位讲师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他们建议在讲解“数据结构”课程前,对C语言中的函数、指针、结构体等知识点进行简单回顾和复习,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同时,要充分重视绪论课的作用,清楚地讲解数据结构的含义、研究方面、学习意义以及数据类型和抽象数据类型的意义。在授课方法上,推荐使用朱站立编著的《数据结构——使用C语言(第4版)》教材,该教材对每一种具体数据类型的操作均有完整的C语言代码,注释清晰,讲解透彻,非常适合初学者。
改进方法还包括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形象化,以及将复杂的实验操作逐步分解化,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教学中要结合理论与实践,确保实验操作的课时充足,同时设计适当的实验题目,使之难度适中,分步骤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以便学生能独立完成完整算法。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掌握组织数据、存储数据及处理数据的能力,并为后续学习和软件开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这些改进方法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