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高职教育领域,电子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内容正面临着一次革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实际工作环境的变化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需求。特别是在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工学结合岗位导向的教学模式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彭胜敏在其研究论文《工学结合岗位导向的高职电子CAD教学探索》中,详细探讨了如何结合工作岗位的需求和现代教育理念来设计和实施高职电子CAD课程。
教学设计必须贴合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普通高中毕业生、五年一贯制的学生以及中专生相比,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普遍不够牢固,且对纯理论学习的兴趣较低。因此,教学内容与方法应更加注重实践与工程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课程内容需要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展开。具体而言,知识目标涵盖了对电子相关软件的了解与精通,如CADPower、ProtelDXP、PADS以及PCB Layout等。能力目标则包括电路原理图的设计、电路板设计与仿真、元件布局与电气规则的应用等。素质目标则注重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工学结合岗位导向的教学内容设计,是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岗位需求导向和任务驱动教学的指导下完成的。这包括辅助教学环节、项目任务驱动环节和校外教学环节三部分。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工程师的工作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案例教学法、直观演示法、项目组法和互联网资源的应用等教学方法被引入课堂。特别是“一课双师”模式,即一堂课由两位教师共同授课,一位负责理论讲解,另一位专注于实操指导,这种模式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五个典型项目的设计是为了模拟实际工作岗位,包括打磨机原理图绘制、单面PCB设计与制作、双面PCB设计与制作、温度控制器双面设计与制作,以及多层PCB设计与制作。每个项目都要求学生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目标入手,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电子设计的核心技能。
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也需要进行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往往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因此,全过程考核方式应运而生。这种考核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以此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企业岗位的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前往企业参观,了解企业对工程师的具体岗位要求,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保持一致。此外,学生还需要参与顶岗实习等校外教学环节,以获得更为直观和实际的工作经验。
工学结合岗位导向的高职电子CAD教学模式,通过将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教学与工作紧密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当前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这种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还强调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通过教学方式和考核机制的创新,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最终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