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如何实现有效的居家养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本文主要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及其在南昌市的实践情况。
研究背景部分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了衡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了“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这种模式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智能养老作为“互联网+”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的探索和实践相对比较晚。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加严重,这是由城市化和生育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同时也是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研究不充分的原因之一。
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国外学者提出,英国信托基金会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此后,德国和瑞士等国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和拓展。而在国内,尽管学者们尝试将物联网等互联网工具应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但由于技术不成熟等问题,并未能实现养老服务体系的变革。
南昌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2年至2019年间该市老龄人口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居家养老模式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更具有现实上的可行性。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南昌市农村老年群体对居家养老模式有较高的接受度和期望,同时他们也关注当前养老模式存在的不足,比如缺少家人的陪伴和关心、养老服务专业性不足、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不强、费用较高等问题。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以及现有的养老模式,探讨互联网技术如何能够优化和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研究发现,互联网技术在医疗保健、老年娱乐等方面都能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比如通过电子病历记录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研究方法部分提出了对南昌市农村居家养老现状的调查和数据收集,进一步分析了南昌市农村居家养老的不足之处和智能化需求。研究最终提出了在南昌市构建农村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并指出了居家养老服务优化方向。
通过运用“互联网+”模式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可以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缓解社会转型期的养老压力,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社会幸福指数。同时,这也有助于形成尊老爱老的文明社会,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助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的养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