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而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及其互联网使用频率和信任水平之间的关系已经引起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兴趣。本次研究的主题是城乡居民互联网使用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影响的比较研究,并通过信任的中介效应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基于2017年中国社会调查(CSS)数据,探究城乡居民使用互联网的频率对居民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影响差异,以及政治信任和社会信任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 在城市居民中,互联网使用频率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影响并不显著。主要原因是互联网使用频率对城市居民的政治和社会信任没有显著影响。而在农村居民中,互联网使用频率较高反而导致了更高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居民在使用互联网时,更容易接触到食品安全相关的负面信息,从而增强了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这也说明了政治信任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中介效应。 从理论上讲,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其使用频率的增加会加深人们对于各种信息的了解,包括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频率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影响因城乡居民信任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城市居民中,他们可能因为较高的政治和社会信任水平而不那么依赖互联网获取食品安全信息,或者可能对互联网上的信息持有怀疑态度。而农村居民可能更依赖互联网,尤其是当他们的政治和社会信任水平较低时,互联网可能成为他们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来源。 在研究设计方面,采用了有序Probit模型(Ordered Probit Model),这是一种用于处理顺序因变量的统计技术,适合分析居民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程度。研究还采用了Baron和Kenny的方法来检验中介效应,以及Sobel测试来评估中介变量的作用。这些方法的使用有助于深入理解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对结果进行量化分析。 此外,研究中还对各变量进行了定义和描述性统计,比如互联网使用频率的定义为“每天使用互联网的小时数”,并根据调查数据给出了统计描述的结果。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则通过居民的自评进行衡量,调查问卷中的问题设计旨在了解居民对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程度。 本次研究的重要发现是,城乡居民互联网使用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政治信任和社会信任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至关重要,它提示需要根据城乡居民的特点和互联网使用习惯,采取不同的食品安全风险沟通策略。例如,对于农村居民,可以通过提高互联网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来减轻他们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担忧。对于城市居民,可能需要通过提升政治和社会信任水平来改善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整体感知。 这份研究强调了互联网在城乡居民食品安全风险感知中的不同作用,并指出了政治和社会信任作为中介变量的重要性。这些发现对于食品安全管理、风险沟通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粉丝: 876
- 资源: 28万+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