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了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PCM)的中医药外治法用药规律,研究基于文献回顾和数据分析,旨在揭示中医药在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方面的用药特点和规律性。该研究涉及了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中医药外治法的分类以及中药处方的规范化处理等多个方面。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非哺乳期发生的乳腺慢性非细菌性炎症,主要病理基础为乳腺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该病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溢液期、肿块期、化脓期以及痿管期,且治疗上常常需要结合患者具体症状来决定药物使用。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搜集了1990年1月至2020年8月间涉及中医药外治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相关文献,建立了数据库,并使用SPSS Modeler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该研究利用了“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以及系统聚类分析来揭示不同药物之间的关联度。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中药处方中,不同阶段存在高频使用药物的差异。例如,肿块期高频药物有黄柏、大黄、白芷、甘草等,化脓期和痿管期的高频药物则有所不同。研究还指出了具体的药物组合和它们之间的关联规则,比如黄柏与甘草、大黄与甘草等,以及在不同阶段使用的药物组合及其支持度、置信度和提高度。
研究中排除标准包括不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以及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的处方或治疗方法不完整的处方。药物规范化处理上,研究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医外科特色制剂》的标准对处方进行统一规范处理,以确保数据挖掘结果的准确性。
在临床治疗上,西医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通常采用手术疗法、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治疗,而中医药治疗则更加多样,如采用拖线、挂线、敷贴、药捻等外治法。中医药在治疗中发挥了其优势,并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显著疗效。
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本研究总结出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中医外科特色制剂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启示和药物使用上的指导。
通过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本文揭示了在不同治疗阶段中医药在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时的用药规律,强调了数据挖掘在中医药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同时,本文也展示了中医药在治疗乳腺疾病中的独特优势和丰富经验,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宝贵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