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简单的智能手机语音助手到复杂的无人机送货系统。人工智能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56年,此后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实用化的多个发展阶段。至今,人工智能已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理论探索,例如机器定理证明;第二阶段人工智能开始进入产业化,如模式识别的应用;而第三阶段则以深度学习和大数据的兴起为标志,使得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转向实用化。
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纷纷出台政策和法律文件以抢占市场先机。例如,我国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等,并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以夯实基础,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学生可以理解并掌握人工智能的理论体系,从而消除对人工智能的误解和恐慌,正确地认识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及其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课程的目标旨在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核心技术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实例,如语音助手、搜索引擎、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了解这些应用有助于学生对人工智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能够判断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课程内容方面,重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理论,包括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关键技术;二是实际应用,介绍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如工业自动化、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三是未来展望,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人工智能对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社会可能面临的挑战。
此外,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开设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需要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应用,以实现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高职院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正确认识,而且对于提升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这对于帮助学生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需求,以及应对可能的社会挑战,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