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探讨了在民族类高校中如何改进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业评价方法,使之更适合具有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文章提出的多元学业评价方法,通过将学生分为不同类别,并依据各类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次的考核,旨在提高学生的Java学习成效和综合能力。
文章强调了Java语言的特性,即它是一种纯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知识点和抽象概念较多,加之学习周期有限,造成了学习上的难度。传统的评价方式侧重于期末试卷和平时成绩的结合,这对于学习基础不一的学生群体而言显得不够公平,也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张少敏和支力佳提出了新的多元学业评价方法,并在北方民族大学进行了实践。该方法包括以下主要部分:
1. 根据学生学分绩点,将学生分为A、B、C三个类别,分别对应不同的考核重点。A类学生重点考核动手编程能力和实际项目开发;B类学生着重于中等难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C类学生则重点考核基础知识。
2. 评价指标包括平时成绩(主要考察课堂表现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成绩(考察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和编程技能)和自主学习成绩(评估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总成绩由过程性评价(占40%)和期末试卷考试(占60%)组成。过程性评价进一步细分为三个方面,包括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占20%,自主学习成绩占10%。
4. 文章还具体介绍了知识点的考查方式和评分标准,比如在课堂上通过小段代码来考查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回答问题的质量分为不同的得分段。
该评价方法的实施,旨在通过针对性的、分层次的考核,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技能,同时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人为性和主观性。文章中还提到了相关的基金项目,强调了该研究受到了项目支持,也提到了作者背景和研究方向。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新的学业评价方法被应用到了北方民族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专业的《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从而检验其可行性和系统性。文章提到,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Java期末成绩有所提高,学习Java的主动性和动手编程能力均得到加强,团队合作能力也有所提升。
这一研究不仅为民族类高校提供了针对特定课程的多元学业评价方法,也为其他高校在类似课程中实施多元评价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同时,该研究也提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学生特点,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