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是信息化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基础工作,对于企业的数据管理和信息交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编码八原则是指导这一工作的重要准则,旨在确保编码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扩展性。以下是对这八大原则的详细说明:
1. 求唯一:编码的首要目标是确保每个实体(如物料、供应商、客户)的编码独一无二。这意味着每个对象都有一个特定的标识符,无论其形态或状态如何变化。例如,在物料管理中,即使是经过不同工序加工的同一零件,如果在不同车间处理,需要有不同的编码以区分其状态。
2. 分类别:编码应按照一定的逻辑分类,以便于管理和查询。通常采用大类-中类-小类-流水号的方式,例如,物料编码可能由表示大类的字母开始,接着是中类和小类的代码,最后是连续的流水号。这样的分类有助于在统计分析时快速定位和比较同类数据。
3. 勿有意:避免在编码中赋予过多含义,以免增加记忆负担并阻碍未来的编码扩展。编码应主要作为系统管理的工具,而非用于直接表达物料的详细属性,如规格、尺寸等。如同身份证号码一样,物料编码仅是标识,其具体信息可通过其他字段获取。
4. 避变化:编码不应包含可能随时间变化的属性,如员工所属部门、客户所在地区等。一旦这些属性发生变化,更改编码可能会带来混乱。这些属性应独立存储,以便在系统中灵活更新。
5. 数字好:优先使用阿拉伯数字进行编码,以提高输入效率,减少因数字和字母混淆带来的问题。如果必须使用字母,建议放在编码的前面,且保持字母位数一致,避免混合使用数字和字母。
6. 短而精:尽可能使编码简洁,减少冗余,便于记忆和输入。尽管编码应足够独特,但过长的编码可能导致用户难以记忆和操作。
7. 长度适中:编码长度应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既不能过短导致重复,也不能过长影响使用。合理的长度平衡了唯一性与易用性。
8. 跳跃性:在编码中留有一定的跳跃空间,以便将来新增编码时能避免频繁修订。例如,分配连续的流水号时,可以预留一些空号,防止因中途添加新的分类而需要重新排列已有的编码。
遵循这八大原则,编码工作将更加规范,有利于企业的信息化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提升数据管理和决策效率。在实践中,实施顾问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保编码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