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
生命历程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它关注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经历、事件和角色转变,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个人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一研究范式在国际社会学界逐渐兴起,但在国内学界的应用相对较少。文章主要介绍了生命历程研究的历史发展、分析方法,特别是定量方法中的“事件史分析”,并探讨了这种研究对中国社会学的意义。
生命历程研究的核心在于理解个体经历的事件(如教育、婚姻、就业、迁移等)及其顺序和转换,以及这些事件如何嵌入到更广泛的社会结构和进程之中。研究者通常将个人的生命历程视为社会力量和结构的产物,同时关注影响事件发生的社会条件。
在概念辨析方面,文章区分了“生命历程”、“生命周期”、“生命跨度”和“生活史”。生命历程强调个体随时间变化的角色和事件序列,关注内容、时机选择和顺序;生命周期则更多与自然人口的生命周期相关,涉及老化、家庭和组织的发展;生命跨度是生物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持续时间;生活史则涵盖个人历史事件和经历,常通过定性方法收集,与生命历程研究的定性部分有重叠。
在历史回顾中,文章指出生命历程研究的早期发展与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变迁紧密相连,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如托玛斯等人通过对移民问题的研究,为这一领域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发展,生命历程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包括后来出现的事件史分析,这是一种统计技术,用于分析事件的发生、持续时间和顺序,对于理解个人生命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尤为有用。
在中国语境下,生命历程研究有助于揭示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个体发展的特点,弥补宏观与微观分析之间的裂隙,促进社会理论的整合。通过这种方法,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政策变化、社会经济转型和个人生活路径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生命历程研究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范式,它将个体的生活经历放入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旨在揭示社会变迁如何塑造个人的生活轨迹,并反向影响社会结构。在中国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这种研究方法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和理论创新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