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详解
#### 一、概述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标准,旨在指导设计者如何根据不同的安全等级要求来设计和实现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该标准从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实现各个安全级别的技术措施及其在不同级别间的具体差异。
#### 二、核心内容解析
##### 1. 身份鉴别
身份鉴别是确保系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主要包括用户标识和用户鉴别的两个方面:
- **用户标识**:确保每个用户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以便系统能够识别和追踪用户的行为。
- **用户鉴别**:通过密码、生物特征等手段验证用户的合法性,防止未授权访问。
##### 2. 自主访问控制
自主访问控制(DAC)允许数据的所有者指定其他用户对数据的访问权限:
- **访问操作**:定义了用户可以执行的操作类型,如读取、写入等。
- **访问规则**:规定了哪些用户或用户组有权访问特定资源。
- **授权传播限制**:限制用户授予其他用户访问权限的能力,避免权限泛滥。
##### 3. 强制访问控制
强制访问控制(MAC)基于安全标签来决定用户对资源的访问权限:
- **访问控制安全策略**:定义了系统必须遵循的安全政策。
- **访问控制粒度及特点**:确定了访问控制的最小单位和特性。
- **主体标记**:用于标识主体的安全级别。
- **客体标记**:用于标识客体的安全级别。
##### 4. 安全审计
安全审计是记录和审查系统活动的过程,用于检测未经授权的行为或异常情况:
- **审计日志**:记录关键事件的日志文件,如登录尝试、数据更改等。
- **审计策略**:定义了哪些行为应该被记录,以及如何处理这些记录。
##### 5. 用户数据完整性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至关重要:
- **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确保数据表中的每一项都是完整的,并且与其他表中的关联项保持一致。
- **用户定义完整性**:允许用户自定义约束条件,确保数据满足特定业务规则。
- **数据操作的完整性**:保证数据在插入、更新和删除过程中的正确性。
##### 6. 用户数据保密性
保障数据不被未授权访问或泄露:
- **存储数据保密性**:确保数据在存储过程中不会被非法读取。
- **传输数据保密性**:保证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不会被窃听。
- **客体重用**:当数据被释放后,确保之前存储的数据不能被未授权的后续操作访问。
##### 7. 可信路径
提供了一种机制,让用户可以直接与系统通信,而不受中间软件的影响:
- **可信路径**:确保用户与系统之间建立的安全通道不受任何中间软件的干扰。
##### 8. 推理控制
防止敏感数据通过逻辑推理而被推断出来:
- **推理控制**:通过限制对某些数据的访问,防止攻击者通过逻辑分析获取敏感信息。
#### 三、安全技术分等级要求
该标准还详细划分了五个安全保护等级,并对每个级别的安全功能、设计实现、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 **第一级:用户自主保护级**——最低级别的安全保护,主要依赖于用户自主管理。
- **第二级:系统审计保护级**——增加了对系统行为的审计能力。
- **第三级:安全标记保护级**——引入了基于安全标签的访问控制机制。
- **第四级:结构化保护级**——进一步加强了系统的结构化设计,提高了整体安全性。
- **第五级:访问验证保护级**——最高级别的保护,采用严格的访问验证机制。
#### 四、结论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标准不仅为设计者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也为评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性提供了依据。通过对这些安全技术要求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