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CB布局布线的基本原则详解
#### 一、元件布局基本规则
1. **按电路模块进行布局**:实现同一功能的相关电路称为一个模块,在设计过程中应确保同一功能的电路元件采用就近集中的原则,同时确保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相互隔离,避免信号干扰。
2. **非安装孔周围的空间预留**:定位孔、标准孔等非安装孔周围1.27mm内不得贴装元器件,而螺钉等安装孔周围需保留更大空间:对于M2.5螺钉,周围至少保留3.5mm;对于M3螺钉,则需保留4mm。
3. **避免过孔与元件壳体短路**:卧装电阻、电感、电解电容等元件的下方避免布置过孔,以防止波峰焊后过孔与元件壳体发生短路。
4. **元器件与板边的距离**:元器件的外侧距板边的距离设定为5mm,确保足够的边缘保护。
5. **贴装元件之间的最小距离**:贴装元件焊盘的外侧与相邻插装元件的外侧距离大于2mm,有助于减少相互间的电气干扰。
6. **金属壳体元器件的安全距离**:金属壳体元器件和金属件(如屏蔽盒)不能与其他元器件相碰,且它们与印制线、焊盘之间的距离需大于2mm。定位孔、紧固件安装孔等外侧距板边的尺寸应大于3mm。
7. **发热元件的布置**:发热元件不能紧邻导线和热敏元件,高热器件应均匀分布,以提高散热效率并减少局部温度过高。
8. **电源插座的布置**:电源插座应尽量布置在印制板的四周,并与汇流条接线端布置在同一侧,以方便电源线缆的设计和固定。同时,电源插座及其他焊接连接器之间的布置间距应便于电源插头的插拔。
9. **其他元器件的布局**:所有IC元件单边对齐,有极性元件极性标识清晰,同一印制板上极性标识方向尽量保持一致。
10. **板面布线的疏密处理**:板面布线应疏密得当,若疏密差异较大时,可通过网状铜箔填充来平衡,网格尺寸大于8mil(或0.2mm)。
11. **贴片焊盘上的特殊处理**:贴片焊盘上不能有通孔,以避免焊膏流失造成的元件虚焊现象。重要信号线不允许从插座脚间穿过。
12. **贴片元件的统一性**:贴片元件应单边对齐,字符方向和封装方向一致,确保美观性和一致性。
13. **有极性元件的方向统一**:具有极性的器件在同一板上的极性标识方向尽量保持一致。
#### 二、元件布线规则
1. **布线区域限制**:距PCB板边≤1mm的区域内,以及安装孔周围1mm内,禁止布线,以保证板边的可靠性。
2. **电源线和信号线的宽度**:电源线的宽度应不低于18mil,信号线宽不应低于12mil;对于CPU的输入输出线,宽度不应低于10mil(或8mil)。线间距不低于10mil,以减少信号干扰。
3. **过孔的尺寸**:正常过孔直径不应低于30mil,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减少信号损失。
4. **焊盘和孔径的标准尺寸**:
- 双列直插:焊盘60mil,孔径40mil。
- 1/4W电阻:51*55mil(0805表贴);直插时焊盘62mil,孔径42mil。
- 无极电容:51*55mil(0805表贴);直插时焊盘50mil,孔径28mil。
#### 提高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兼容性
1. **针对特定系统的抗电磁干扰措施**:
- 微控制器时钟频率特别高、总线周期特别快的系统;
- 系统中含有大功率、大电流驱动电路,如产生火花的继电器、大电流开关等;
- 含微弱模拟信号电路以及高精度A/D变换电路的系统。
2. **具体措施**:
- 选用频率较低的微控制器,以降低噪声和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 减小信号传输中的畸变,例如通过控制信号上升时间和信号延迟时间的比例,减少信号反射和阻抗失配。
- 在设计中注意信号线的长度不宜过长,最长不宜超过25cm,过孔数量也应尽量减少,最好不多于2个,以减少信号的畸变和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以上原则和措施能够帮助设计师在PCB布局布线过程中更加规范、高效,从而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