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它标志着图书馆服务从传统的纸质资源向电子化、网络化的转变。自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引入我国以来,经过十多年的理论研究和五年左右的实践,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已从初期的概念炒作阶段进入到了实际操作阶段,展现出了其复杂性、艰难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在宏观层面,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涉及多个关键领域。理论框架是基础,包括建设模式、资源模型和服务体系的构建。这要求我们理解并应用如FRBR(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OAIS(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和SCORM(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等模型,以及采用DCMI(Dublin Core Metadata Initiative)等元数据标准来描述和组织数字资源。
知识产权问题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至关重要。为了保护创作者权益,我国制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并鼓励与作者、出版发行机构合作,推动开放科学计划,促进知识的开放获取。同时,标准化工作是确保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包括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的制定与实施,例如《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研究》和《国家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框架》等。
在资源建设方面,数字图书馆不仅包含通用资源数据库,还应有特色馆藏数据库,并且需要进行网上资源的采集与保存,实现数字资源的整合。此外,技术应用如高效的数据检索、海量资源存储也是挑战。
管理问题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另一大焦点,包括政策保护、标准规范的执行、各机构间的协调,以及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融合。在实际操作层面,资源采集、标引、整合、服务、保存和管理都需要精心规划和执行。
在大环境层面,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文化建设纳入重点,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等重大项目为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了硬件支持。
国际上,我国也持续关注和学习先进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经验,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例如,到2007年底,国家数字图书馆计划提供约3000万条揭示性书目信息,200TB的数字资源,并具备每年处理大量书目记录和音视频内容的能力。
总结来说,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综合了理论研究、法规制定、资源获取与整合、技术创新和管理实践的复杂系统工程,它对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将持续深入,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