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篇内容探讨了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实现途径,以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以下是详细的知识点解析:
1.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 在采集渔猎时期,人类与自然处于原始的平衡关系,对环境的依赖程度高,崇拜自然。
-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增强了对环境的控制力,但也导致了环境的初步破坏。
- 工业文明阶段,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全面失衡,人地矛盾加剧。
2. **环境问题**:
-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和废弃物排放超过环境的再生速度和自净能力。
- 环境问题的表现有资源短缺(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 地域差异上,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而环境污染则在发达国家更突出。
3. **可持续发展**:
- 概念: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权利。
- 内涵:强调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 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公平性关注权利,共同性强调义务,持续性关注发展本身的可持续性。
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 必然性: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途径:通过循环经济,发展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提倡适度消费。
5. **环境问题的理解**:
- 环境问题不仅限于环境污染,还包括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 人口增长不是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而是人类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
- 清洁生产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但并非完全消除。
- 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环境保护,还涉及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6. **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 各类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主要原因及其典型案例,如太湖水污染、日本福岛核泄漏等,都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何从和谐走向冲突,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来寻找解决方案,以实现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