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语言分别实现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的动态分区分配过程malloc()和回收过程free()。其中,空闲分区通过空闲分区链来管理;首次适应算法在进行内存分配时,系统优先使用空闲区低端的空间。回收时应注意相邻空闲分区的合并
操作系统中的存储器分配是管理内存资源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如何有效地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以及在进程完成后如何回收这些空间。本设计通过C++语言实现了两种动态分区分配算法: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和最佳适应算法(Best Fit),并包含了内存回收过程。
首次适应算法的主要思路是,在进行内存分配时,系统会从空闲分区链的低端开始查找,优先使用较小的空闲分区。当一个进程请求内存时,系统遍历整个空闲分区链,找到第一个大于或等于请求大小的空闲分区,将其分配给进程。如果分配后的空闲分区仍有剩余,这部分空间会更新回空闲分区链,以便后续分配。
最佳适应算法则更加注重效率,它会在所有满足条件的空闲分区中寻找最小的那一个。系统同样遍历空闲分区链,但这次是寻找最小的可用分区。在第一次遍历时,记录下最小的空闲区位置和其与请求大小的差值。第二次遍历时,如果找到的空闲区恰好能满足请求,就分配给进程;如果大于请求,就比较差值,如果新的差值小于之前记录的差值,则更新最佳位置。将找到的最佳空闲分区分配给进程,并更新空闲分区链。
在内存回收过程中,重点在于合并相邻的空闲分区,以减少碎片并提高内存利用率。当一个分区被释放时,需要检查这个分区的前一个和后一个分区是否为空闲。如果前一个分区为空闲,那么合并两个分区,更新前一个分区的大小;如果后一个分区为空闲,也进行合并,但起始地址保持不变。如果前、后两个分区都为空闲,那么三个分区合并成一个大分区,起始地址设为前区的首地址,大小为三者之和。
以下是C++代码实现的关键部分:
```cpp
// 空闲区结构体
struct FreeBlock {
int block_num;
int start_addr;
int size;
int flag; // 0表示空闲,1表示已分配
};
// 链表节点结构体
struct ListNode {
FreeBlock block;
ListNode* front;
ListNode* next;
};
// 分配内存函数
ListNode* malloc(ListNode* head, int size);
// 回收内存函数
ListNode* free(ListNode* head, int start_addr);
// 合并相邻空闲分区函数
ListNode* merge_free_blocks(ListNode* head);
```
以上代码定义了用于存储空闲分区的结构体和链表节点,以及实现分配和回收功能的函数。`malloc`函数根据首次适应或最佳适应算法分配内存,而`free`函数负责回收内存。`merge_free_blocks`函数则用于合并相邻的空闲分区。
通过这种方式,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的实现细节,包括数据结构的选择(链式存储结构)以及不同分配策略的优缺点。同时,通过实际编程实现,可以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操作系统中的内存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