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其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影响.pdf
2.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资源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上传者)
建构主义教学观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它源自20世纪的心理学发展,对我国新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建构主义挑战了传统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主张知识不是静态的事实,而是个体通过经验和理解构建的个人解释。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情境性,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积极参与,通过与环境、他人互动,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知识观颠覆了传统的教条式知识传输。在传统观念中,知识被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教师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然而,建构主义者如舒尔曼认为,知识是主观的,受个人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影响,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都有其独特性。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在实际情境中,结合自身经验来理解和应用知识,而非机械记忆。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意义建构”、“情境”、“协作”和“对话”。学习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通过与现有认知结构的互动,赋予新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情境应有助于这个过程,鼓励学生在合作和对话中探索和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深层理解。这种学习方式与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相吻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再者,建构主义对师生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则被视为具有丰富经验和独特视角的个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反思,管理自我,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 建构主义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了课程设计的思路,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创建真实情境以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二是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变革,提倡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减少单纯的知识灌输;三是提升了教师的角色,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持者,而非单纯的教导者;四是强调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性,教学策略需考虑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鼓励个性化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观推动了我国教育从传统的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鼓励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这种理念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教育智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以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同时,它也为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导他们在课程改革中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
- 粉丝: 0
- 资源: 3万+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