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均田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改革。在经济方面,改革中实施的“均田制”是一项重要的土地政策。这一制度旨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促进农业生产和国家赋税收入的增加。据《魏书·食货志》记载,这项措施起初遭到豪富和土地兼并者的反对,但在实施后,国家的赋税收入显著增长,从而稳定了国内的经济秩序。因此,材料中的“事”指的是北魏政府推行的均田制。
【知识点二:科举制度】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诗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科举制度的重视。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它通过考试来评判个人的才学,而不是基于家庭背景或财富。这种制度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和考试进入仕途,为社会提供了上升通道,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在题干中提到的选项中,A选项察举制和B选项九品中正制更侧重于家族背景,D选项军功爵制则与军事功绩相关,而C选项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符合诗句描述的情况。
【知识点三:赤壁之战与东风】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三国时期,具体是208年。在这场战斗中,孙权与刘备的联军对抗曹操的大军。根据材料,诸葛亮(孔明)建议利用火攻,但需等待东风,因为东风可以将火船吹向曹军。东风在这里指的是从东南方向吹来的风,可以帮助火攻顺利进行。最终,东风来临,联军成功击败了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知识点四:《史通》与史学理论】
《史通》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撰写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探讨史书体例、编撰方法以及史家著述原则的书籍。它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重要代表作。
【知识点五: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是指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阶段,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各自独立,形成了三国分立的局面。曹丕在220年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66年被西晋取代。刘备在221年建立蜀汉,定都成都,263年被曹魏灭国。孙权在222年建立吴国,定都建业(今南京),280年被西晋所灭,标志着三国时代的结束。
以上知识点详细解释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封建国家发展、土地制度、选官制度、重大战役以及史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