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制度】是企业在面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时,制定的一套规范流程,旨在提前识别、评估和控制可能的危险源,防止和减少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制度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积极预防和有效控制,确保企业活动、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
1. **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涵盖了所有参与施工活动的人员、常规和非常规活动、以及设备设施的运行和维护。辨识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员工、合同方、访问者,以及正常的施工生产、临时抢修、物料采购、储存、运输等。同时,辨识过程中会考虑不同状态(正常、异常、紧急)和不同时态(现在、过去、将来),涵盖机械、电气、辐射等多个类别。
2.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基于充分的危险源辨识,为设施要求、培训需求和运行控制提供信息。评价结果用于设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形成决策基础,并作为衡量安全绩效的标准。评价依据包括法律法规要求和危险、危害影响的程度、可能性和规模。评价方法通常采用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的结合,分为A到E五个风险等级。
3. **风险等级划分**:
- A级风险(不可容许风险):极高潜在危险,发生可能性大,可能导致多人伤亡。
- B级风险(重大风险):较大潜在危险,发生频率较高,易造成重伤或多人伤害。
- C级风险(中度风险):可能导致重大事故,但发生概率较低,常见事故或未遂过失。
- D级风险(可容许风险):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能发生一般伤害事故。
- E级风险(可忽略风险):危险性小,几乎不会造成伤害。
4. **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级别,企业需要制定相应控制措施。E级风险通常无需额外措施,D级风险可保持现有措施,C级风险需降低风险并考虑成本,B级风险则需在风险降低后才可继续工作。措施可能包括目标设定、管理方案、运行控制、应急程序、培训和监测等。
5. **风险控制策划表**:
这是一个表格工具,用于规划不同风险级别的应对措施,包括措施描述、时间期限和是否需要额外控制。对于不同级别的风险,企业需明确控制措施的执行和监控,确保风险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
通过这样的应急管理制度,企业可以系统地识别和控制潜在的危险源,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稳定运营。同时,这也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有助于企业构建和保持良好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