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图》是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的重要内容,主要涵盖了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地球仪的基本知识。这一章节通过一系列的习题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球的特征。
地球的形状被确认为是一个接近球体的不规则形状,称为椭球体。由于地球的自转,赤道部位略微膨胀,两极则相对扁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是4万千米,而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这些数据是通过多种方法得到的,包括月食现象、观察船只在海平面上的出现顺序、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以及从太空拍摄的照片等。
地球仪作为地球模型,它是由地轴、北极、南极、经线和纬线构成的。地轴是虚拟的穿过地球中心的直线,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地轴的两个端点。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大圆,代表地球上的方向,而纬线则平行于赤道,用于测量地理位置的纬度。
学习这一章的内容,学生需要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最初人们认为地球是平面的,后来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断出地球可能是圆形的。直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才真正证实了地球的球形。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卫星照片直观地看到地球的球体形状。
在做练习题时,学生需要掌握判断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方法。例如,站得越高能看的越远是因为地球曲率,而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转。最科学且直观的证据是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它清晰地展示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此外,地球的大小可以通过几个关键数据来描述: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大约5.1亿平方千米。了解这些数据有助于学生在解答相关问题时做出准确判断,比如地球赤道周长的选择题。
地球仪虽然简化了地球的真实形状,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绘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一种抽象的网格系统,用于定位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而这些线在实际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这一单元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特性和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研究,通过实践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