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审判监督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审判监督程序是法院纠正已经生效但确有错误的判决或裁定的一种法定程序。当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认为生效判决、裁定存在错误时,可以向法院申请再审。法院在审查后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的,可以启动审判监督程序。
2. **民事判决书格式**:民事判决书是法院对民事案件作出裁判的正式法律文书,其格式包括案件的基本信息、审理过程、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判决结果和诉讼费用的承担等内容。案例中的文书格式严谨,包括法院名称、案件编号、当事人基本信息、审理情况、判决理由和结果等部分。
3. **案件流程**:从描述中可以看出,案件经历了原审判决,然后进入审判监督程序,由上级法院决定提审,并最终由合议庭公开(或不公开)开庭审理。审理结束后,法院作出了新的判决。
4. **合议庭制度**:在审理重大或复杂案件时,法院通常会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合议庭由审判长和若干名审判员组成,共同讨论并作出判决。在判决书中,审判长和审判员的名字会被列明。
5. **判决结果的确定**:法院在提审过程中,会对原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证据进行重新审查,根据查证的新事实,判断原判决是否正确。如果发现原判决有误,会依法进行改判;若认为原判决并无不当,则可能维持原判。
6. **法律依据**:判决书中引用的法律条款是法院作出判决的法律依据,表明判决结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在案例中,法院在判决结果前会写明适用的具体法律条款。
7. **终审判决**:如果一个判决是终审判决,意味着该判决是终局性的,除非有特殊情况,当事人不得再向上级法院上诉,判决具有法律约束力。
8. **书记员职责**:书记员在法庭上负责记录庭审过程,制作庭审笔录,并在判决书最后确认“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证明判决书内容与庭审记录一致。
9. **诉讼费用的负担**:判决书中会明确谁来承担诉讼费用,这通常是根据败诉方的原则来确定,但也可能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以上是针对“民事判决书(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案件用)”文档中涉及的法律知识点的详细解释,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中国的司法程序和民事诉讼流程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