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是针对新人教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程中的第五课——《琥珀》的教学课件。琥珀是一种珍贵的化石,通常由松脂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形成。课件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新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课件首先介绍了琥珀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认识琥珀,并鼓励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疑问。作者柏吉尔是德国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他的作品《乌拉·波拉故事集》中包含有琥珀的故事,而课文《琥珀》就是基于这个故事改编的。
在教学目标方面,课件列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需要认识并正确书写11个生字,包括多音字“扎”,并学会15个词语;二是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并尝试自我解答的能力;三是初步理解课文大意,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课件中提供了默读课文的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对于生字的学习,课件提供了形近字对比和识字方法,如“珀”与“伯”的区别,以及通过加、换偏旁来记忆新字。此外,还有一套关于“埋”字的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在词语和句子理解部分,课件引用了课文中的语句,如“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和“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让学生理解“澎湃”和“地壳变化”的概念。课件还提示学生查阅资料,以加深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课件引导学生分析琥珀的形成过程,包括松脂球的形成、化石化,以及琥珀的特点,如黄色、透明、硬且包裹着昆虫。同时,课件指出琥珀形成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比如炎热的夏季、松脂的分泌以及长时间的地壳变迁。
课件提醒学生关注课文结构,区分琥珀的形成(第2-12自然段)和发现(第13-17自然段),并鼓励他们思考琥珀形成所需的具体条件,以及开头描写“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对琥珀形成的重要性。
通过这个课件,教师可以系统地引导学生探究琥珀的科学知识,同时锻炼他们的语言理解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接触到有趣的自然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