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是北京市海淀区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的期末语文试题,主要测试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题目包括选择题和文言文阅读,涉及汉字书写、词语运用、成语理解、句子理解、语病判断以及文学常识等多个方面。
在汉字书写部分,试题检测学生对常见汉字正确书写的掌握,如选项A中的“流览”应为“浏览”,B中的词语书写均正确,C中的“筹画”应为“筹划”,D中的“观注”应为“关注”。
词语运用题考察学生对词汇含义和搭配的掌握。例如,第一题中,“唆使”和“支使”的区别在于前者带有怂恿之意,后者则是指派。第二题中,“捉摸”多用于对抽象事物的把握,“琢磨”则指思考、研究。第三题的“教正”是指指教改正,而“校正”侧重于对错误的修正。
成语使用题考察学生对成语的语境适用性。例如,第四题中,“义无反顾”通常用于表示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不适合形容走上违法道路的行为;“挥洒自如”形容写作或行动不受拘束,与“约束”相对,但不适用于形容生活状态;“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行动,符合材料作文中学生没有依据材料随意写作的情况;“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里用来形容骨干员工的流失对公司的影响。
语病判断题则检测学生的语法分析能力。例如,第五题中,A选项的“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结构完整,没有语病;其他选项存在语病,B选项缺少与“祝”搭配的对象,C选项的“达到”后面应接具体数字而非百分比,D选项“两个小时到不了”语意不明。
文学常识题涉及到对经典作品和作者的了解,例如,选项A中的《劝学》是荀况的作品,而《师说》是韩愈的,选项B和C正确,选项D中的《病梅馆记》是龚自珍的作品,而不是柳宗元。
文言文阅读部分提供了一段关于魏惠王丧葬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太子面对恶劣天气坚持按期举行葬礼,而惠公以文王的事迹劝说太子改期,强调了顺应天意和体恤民生的重要性。
这份试题旨在检验高中三年级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运用、逻辑推理、文化素养等多方面。通过这样的考试,可以评估学生对汉语的理解程度,同时也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