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基础知识】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是一种无创性的电生理检测技术,用于研究大脑的功能状态。它基于神经元的电活动,这些活动是大脑进行思考、感知和动作的基础。当神经元群体同步放电时,会产生微弱的电流,脑电图通过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捕捉这些电信号,经过放大器放大约100万倍,转化为可观察的图形记录下来。
【电极与记录方法】
电极的类型包括柱状电极、盘状电极和针电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监测需求。国际上通用的电极放置法是10-20系统,这是一种标准化的方法,将电极放置在头皮特定的位置,例如Fp1、Fp2代表左右额极,F3、F4代表左右额叶,以此类推。参考电极通常选取相对稳定的零电位点,如耳垂、鼻尖,而地电极则用于接地,确保信号的准确记录。
【脑电图的临床应用】
脑电图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可以辅助诊断神经系统疾病,但不能直接反映脑结构的变化,而是通过分析脑波的频率、波幅、波形和出现方式来推断大脑功能状态。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MRI、DSA、MRA、PET和MEG等结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脑部评估。
【脑电图判读要点】
1. **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脑波重复的次数,常用赫兹(Hz)表示。根据频率,脑波可分为δ波(0.5-3.5Hz),θ波(4-7.5Hz),α波(8-13Hz),β波(14-30Hz)和γ波(>30Hz)。
2. **波幅**:代表波形的高度,通常以微伏(μV)为单位。成人和儿童的波幅标准有所不同,低、中、高和极高波幅各有定义。
3. **波形**:包括单一波形如正弦波、棘波、尖波等,以及复合波如棘慢波综合、多棘慢波综合等。
4. **出现方式**:波的出现可以是单个、活动(多个相似波)或节律(连续同类型波)。根据持续时间,又分为短程、中程和长程,以及散在出现、偶见、周期性和同步性变化。
通过上述分析,医生可以解读出大脑可能存在的异常活动,如癫痫、昏迷、脑损伤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迹象。因此,脑电图在临床医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