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教学资料细菌性痢疾PPT学习教案.pptx
2.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资源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上传者)
【传染病学】中的知识点主要围绕“细菌性痢疾”展开,这是一种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下是详细讲解: 1. **定义与分类**: - 广义上,细菌性痢疾是由多种致病菌如志贺氏菌、大肠杆菌导致的类似痢疾的疾病。 - 狭义上,它特指由志贺菌属引发的肠道感染,又称志贺菌病。 2. **临床表现**: - 患者常出现畏寒、发热、乏力等毒血症状。 - 消化道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即急迫想排便但排便困难)以及粘液脓血便。 - 严重病例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少数病例可能转化为慢性病。 3. **病原学**: - 病原体是志贺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是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的杆菌,具有菌毛,但无鞭毛和荚膜。 - 志贺菌在37℃环境下容易生长,对外界环境有一定抵抗力,能在瓜果、蔬菜等表面存活1-2周,对消毒剂敏感。 - 志贺菌有四个血清型,分别是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不同血清型的临床表现和致病力有所不同。 4. **流行病学**: - 该病好发于夏秋季。 - 传染源包括急性期和慢性期病人以及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 -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短暂且不稳定,不同菌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 - 流行特征表现为全年都可能发生,但夏季和秋季尤为多见,学龄前儿童和中青年易受感染,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常见。 5. **发病机制**: - 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细菌数量、致病力(侵袭力和毒素)以及人体抵抗力。 - 细菌通过破坏肠黏膜、引发炎症和坏死,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并可能产生毒血症。 6. **病理改变**: - 病变主要位于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和直肠,急性期表现为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慢性期则有肠黏膜水肿、肠壁增厚及息肉样增生。 - 中毒性菌痢的全身病变更为严重,而局部肠道病变相对较轻。 7. **临床分型**: - 急性菌痢分为普通型、轻型、重型和中毒型,其中中毒型又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 慢性菌痢包括迁延型、隐匿型和急性发作型。 8. **临床表现**: - 潜伏期通常为1-2天,病情轻重与菌型、数量、抵抗力等因素有关。 - 普通型表现为全身毒血症状轻微,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 - 轻型症状更轻,腹泻次数少,可能无脓血便。 - 中毒型可能伴有高热、全身不适,严重时可导致休克或脑病。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对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让学生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流行病学特点,以便于识别和处理这类传染病。
- 粉丝: 2
- 资源: 27万+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