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胰腺炎指南新版课件提供了全面的急性胰腺炎(AP)的诊断、评估和管理策略。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剧烈的上腹部疼痛,通常向背部放射。诊断标准包括典型的腹痛症状、血淀粉酶或脂肪酶的显著升高以及具有急性胰腺炎特征的影像学改变,其中腹部增强CT被视为金标准。
临床表现方面,病人可能伴有恶心、呕吐、中度至高度发热,以及不同程度的腹痛体征,如轻压痛至腹膜刺激征、腹水等。实验室检查中,尿淀粉酶、血淀粉酶和血脂肪酶的升高对诊断有帮助,但持续增高可能提示病情反复、并发症或假性囊肿。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可评估胰腺组织坏死和感染风险。
AP的严重程度通常通过多种评分系统进行分级,包括Ranson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 II)、床边指数(BISAP)和修正CT严重指数(MCTSI)。轻度AP(MAP)、中度AP(MSAP)和重度AP(SAP)分别对应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病理上,AP分为间质水肿型和坏死型,后者可能伴有胰腺实质和周围组织的坏死。
AP的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早期关注于稳定内环境和器官功能保护,中期和后期则需要针对可能出现的液体积聚、感染和并发症进行防治。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和CT在监测病情进展和指导治疗决策中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对于严重的AP,应定期进行CT随访,以评估胰腺和胰周的变化。
治疗策略涵盖了重症监护、液体管理、疼痛控制、营养支持以及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对于坏死型胰腺炎,可能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此外,感染的防治,尤其是后期的感染控制,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新版中国急性胰腺炎指南强调了早期诊断、精确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