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论文主要探讨的是在媒体时代,乡村戏曲的社会意义以及其在兴源铺村庄中的文化表现。作者通过研究不同戏曲媒介形态在兴源铺的存在和影响,揭示了传统戏曲文化与现代媒体的交融与冲突。
论文指出,随着媒体的发展,尤其是视觉媒介的崛起,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形式,受到了深远影响。戏曲在农村地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媒介化的进程,戏曲出现了多种媒介形态,如舞台演出、电视戏曲、戏曲电影和网络戏曲等。这些形态的共存反映了农村观众的戏曲审美和文化创造力。
论文以兴源铺为例,深入研究了不同戏曲媒介如何在这个村庄中构建不同的视觉场景,并对村民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活动产生影响。这些不同的视觉场景,如戏场、戏曲电影场、戏迷场和家庭,既满足了村民的审美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统戏场的失落和村民能动性的抑制。
村民们在传统戏曲经验和现代影视技术的影响下,展现出创新精神,自编自导自演电影和戏曲,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成了以戏曲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这种文化共同体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农村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预示着新的可能性。
论文结构清晰,分为前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选题的文献梳理和意义论证;第二部分以兴源铺农民拍电影为切入点,揭示戏曲媒介文化的基础;第三部分则是理论分析和总结,讨论了不同戏曲媒介形成的看戏场景和媒介权力对农村视觉空间的影响。
关键词包括戏曲、视觉媒介、场景、场域和共同体,强调了这些元素在农村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论文提供的视角不仅有助于理解媒体与戏曲的关系,也为反思景观社会中个体的能动性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媒体时代乡村戏曲的变迁,揭示了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的互动,以及在这种互动中村民的文化创新和自我表达,为理解农村文化的发展和媒体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