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知识点
####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 **自然地理特点**:榆林位于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交界处,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1646.3万亩)。北部地区(风沙草滩区)适宜灌溉农业,而南部地区(丘陵沟壑区)则更适合旱作农业。
2. **气候条件**:充足的日照、较大的昼夜温差以及四季分明的特点,为多种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包括谷物、豆类、薯类等。
3. **经济发展概况**: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10亿元人民币,其中种植业贡献了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402元,粮食总产量132万吨。
#### 二、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1. **定义**:现代特色农业指具有独特资源条件、明显的地域特征、特殊产品品质和特定市场的农业产业。它是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通过引入资本、技术和高级管理理念等手段改造传统农业。
2. **目标**: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最终达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现实条件
1. **工业化水平**:榆林的人均GDP达到了4360美元,表明其工业化已经进入中期阶段,有能力反哺农业。
2. **自然资源与经济优势**:榆林拥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所需的土地、生产、品质、规模、市场和生态等多重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 **初期成效**: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已经在榆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矿业开发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战略。
#### 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2. **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初步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格局。
3. **农业科技推广**: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建立了众多试验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水平大幅提升。
4. **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产品购销企业和营销市场。
5. **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孟岔模式”和“东坑模式”等成功案例展示了土地流转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6.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 五、制约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 **政策层面**:虽然已经明确了“矿业开发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进一步加强对现代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
榆林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未来,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以实现农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