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概论】是高校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涵盖了道德的定义、特殊本质、实践精神、基本规范以及教育劳动中的伦理问题等多个方面。
理解道德的含义至关重要。道德是一种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信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它既包括对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调整,也涉及到道德的内在化,即道德规范在个人内心的体现。
道德的特殊本质体现在它的非制度化、非权力性和内化特征上。道德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法规来实施,而是依赖于人们的自觉性和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同时,道德也是一种实践精神,它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指导行动的价值观,旨在促进人际和谐,提升个人和社会的道德水平。
“为人民服务”被确立为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这是因为这一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体现了劳动者的积极态度,并且是评判职业行为善恶的最高标准。这在教育领域中尤其重要,因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培养下一代,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应当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包括爱岗敬业、尽职尽责、遵纪守法和诚实守信等,这些规范指导着教育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处理利益冲突,确保教育工作的公正性和诚信度。
在教育劳动中,学生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也是具有主体性的参与者。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理解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双重性,既要传授知识,也要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应秉持尊重、理解和引导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中的职业道德考点要求考生深入理解道德的本质,熟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并能将这些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尊重和引导学生,实现教育劳动的价值。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其教育使命,为社会培养有道德、有能力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