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的孟轲,也就是孟子的言论和思想编纂而成,共有七篇。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仅次于孔子的大师,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一书不仅记录了他的哲学观点,还包含了他对政治、伦理等方面的见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均出自《孟子》,分别选自《孟子•公孙丑》和《孟•子 告子》。这两篇文章都是典型的议论文。前者通过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强调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而后者则主张困境能磨炼人的意志,安逸可能导致衰败,以此阐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道理。
在文章中,“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的“畔”通“叛”,意为背叛;“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曾”通“增”,意为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衡”通“横”,意为梗塞不通;“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拂”通“弼”,意为辅佐。
证明“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点时,孟子通过举例城墙高深、武器精良却依然失败的战争,强调了人心的重要性,原文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句话表明孟子认为统治人民不是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家不是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是靠武器的锐利。相反,他提倡以德服人,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降大任于是人”之前,孟子认为会先经历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以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原文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现代汉语:
1. 以天下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2.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
两篇文章在结构上的不同在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直接提出论点,然后通过论证来展开,逻辑严密;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先列举历史人物的事例,再归纳出中心论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在《不死之药》的故事中,中射之士为自己辩护,认为自己并无过错,责任在于传达官,同时也指出如果他吃了所谓的“不死之药”却被杀,那么这药就是假的,是献药者欺骗了国王。荆王最终没有杀他,可能是被中射之士的逻辑和辩解所打动,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这个故事中的荆王与《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容易受骗,但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需要通过他人的机智来揭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