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鄙二僧》是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清代文学家彭端淑的《白鹤堂文集》。文章讲述了蜀地边远地区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裕,他们都想去南海朝圣。贫穷的和尚只带着一瓶一钵就出发了,而富有的和尚虽然有多年的准备却未能成行。一年后,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归来,富有的和尚感到惭愧。这篇文章旨在阐述立志与行动的重要性。
1. 文章的作者彭端淑通过对比两个和尚的行动,突出了物质条件并非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决心和实际行动。贫穷的和尚虽然物质匮乏,但凭借坚定的意志和实际行动实现了目标,而富有的和尚虽然条件优越,却因犹豫不决而未能实现计划。
2.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某些词汇的含义和读音有所不同。例如,“鄙”在古代指边远地区,现在则多用于贬义形容词;“语”古义为告诉,读yù,现代常作“话”解,读yǔ;“子”古义是对对方的敬称,类似“您”,现在多指儿子;“顾”古义为反而、难道,现代有看或注意等意。
3. 选择题中,第5题C选项“子何恃而往”中的“恃”是凭借、倚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一致,故答案为C。第6题D选项中,“之”字的用法都是作为动词“到、往”的意思,因此答案为D。
4. 本文通过讲述两个和尚的故事,强调了立志与行动的关系。贫穷和尚的行动力和决心与富和尚的犹豫不决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做学问首先要立志,并付诸行动”的观点,即选项B。
13. “富者有惭色”的原因是他意识到自己虽然物质条件优越,却没有像贫穷和尚那样付诸实践,实现目标,从而感到惭愧。
14.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中的“数年”指的是多年,“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中的“自”指的是从。
15. 选文第一段的故事是贫穷和尚与富有和尚关于去南海的对话和行动,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说明的是,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外在条件,而在于个人的决心和行动。
16. 正确的翻译是B项,准确表达了原文意思。
17. “吾一瓶一钵足矣”这句话体现了贫穷和尚的决心和信心,而不是怯懦和畏惧,因此A选项理解不正确。
18. 语气判断:
① 天下事有难易乎 —— 疑问
②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肯定
③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 反问
④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反问
19. 两个“子何恃而往”在文中都表达了疑问的语气,但第一次询问更多的是好奇,第二次则是富和尚在贫穷和尚已出发后的惊讶和质疑。
20.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可能是为了谋取生活所需,因为齐宣王给予吹竽者的待遇丰厚。
21. 这种现象出现是因为齐宣王喜欢听合奏,南郭处士混在乐队中,无需真才实学也能得到赏赐。
22. 齐泯王喜欢听独奏,南郭处士无法再滥竽充数,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欺骗行为,所以逃走。
23. 南郭处士逃走后可能会寻找其他谋生之道,或者学习真正的吹竽技巧,以避免再次被识破。
这篇课文通过两个和尚和南郭处士的故事,教导我们行动和决心的重要性,以及不应依赖外部条件,而应积极主动地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