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是针对鄂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4课《故事三则》的同步练习,涵盖了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其中,《故事三则》包括《人有其宝》、《嗟来之食》和《许仲平义不苟取》三个故事。
1. 故事一《人有其宝》讲述的是一个人虽然贫穷,但他的精神财富(如诚实、自尊)比物质财富更重要。这个故事强调了人的内在品质和尊严的价值。
2. 故事二《嗟来之食》源自《左传》,讲述了黔敖在饥荒中施粥,但对待饥饿者态度傲慢,被饥饿者拒绝,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这个故事突出了尊严和骨气的重要性。
3. 故事三《许仲平义不苟取》未提供具体内容,但题目暗示可能讲述了一个有关坚守道义,不轻易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故事,体现了古人对于道德规范的尊重。
4. 《左传》是春秋时期的史书,据传由左丘明所著,全称为《春秋左氏传》。《礼记》则是儒家经典之一,涉及古代礼仪和伦理。
5. 文章中提到的三则故事都展现了古人重视道德品质和尊严,尤其是面对困境时依然保持骨气的例子。
6. 在《嗟来之食》中,齐国发生饥荒,黔敖在路上设粥供饥民,但他对一位饥饿者的傲慢态度导致后者拒绝食物并饿死。曾子对此评论,认为可以接受道歉后的食物,表明尊严与生存之间的权衡。
7. 第一段主要讲述了黔敖在饥荒期间提供食物,但因方式不当导致饥饿者拒绝施舍,饿死的故事。
8. 这个故事可以用成语“嗟来之食”概括,表示带有侮辱性质的食物,即使再饿也不应接受。
9. “齐大饥”中的“大”表示严重,“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中的“食”是动词,意为吃,第二个“食”为名词,指食物。
10. “从而谢焉”中的“谢”古义为道歉或谢罪,今义多指感谢;“以至于斯也”中的“至于”古义指达到或以致,今义常用于表示程度或结果。
11. 正确的译句分别是:⑴ 黔敖在路旁准备了施舍的食品;⑵ 于是拒绝了黔敖的施舍,最终不吃食物而饿死了。
12. 曾子的话可能翻译为:“不必如此坚决啊!他呼喊你过来吃,你可以走过去,他道歉后,食物是可以接受的。”
13. 是否同意曾子的观点取决于个人对尊严与生存的权衡,可以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尊严更重要,何时生存更为紧迫。
第二部分讲述了魏文侯的故事,他尽管饮酒娱乐,但仍坚持赴与山泽官约定的打猎之约,体现了他守信用的品质。
第三部分的内容涉及词语填空和语境理解,主要测试语言的运用和成语的使用。
综合来看,这些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同时也强调了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