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微生物学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以及它们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检测方法和防治策略。以下是一些核心概念的详细解释:
1. 培养基:是提供细菌生长所需营养的物质,通常具有特定的pH(7.2~7.6),经过灭菌处理后用于培养细菌。不同的培养基成分会根据目标微生物的需求进行调整。
2. 菌落:单个细菌在平板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群体。菌落的形态、颜色和大小可用于初步鉴定细菌种类。
3. 侵袭力: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并能在体内生存、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细菌表面结构(如菌毛、荚膜)和分泌的胞外酶(如溶血素、纤维素酶)对此起关键作用。
4. 质粒: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之外的遗传物质,通常是环状双链DNA,能够独立自我复制,并通过转移赋予宿主菌新的生物学特性,如抗生素抗性。
5. 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培养时,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生长刺激物,流感嗜血杆菌的菌落增长增强。
6. 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抗原,参与病毒感染和释放过程。血凝素能引起血液凝固,神经氨酸酶则帮助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
7. L型菌:细胞壁缺陷的细菌,形态多样,能在特殊培养基上形成特殊的菌落。尽管缺乏完整细胞壁,L型菌仍具有致病性。
8. 波浪热:由布氏杆菌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周期性的发热,是由于病原体在体内反复增殖和释放毒素所致。
9. 孢子:真菌的繁殖方式,能够在适宜条件下形成新的菌丝体。
10. 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用于检测链球菌感染,特别是急性风湿热和风湿活动期的诊断。
11. 内毒素和外毒素:分别来自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和革兰阳性和部分革兰阴性菌的蛋白质,前者在菌体死亡后释放,后者由活菌直接分泌,都具有毒性。
12. 抗生素:微生物代谢产物,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如青霉素、链霉素等。
13-15. 转化、转导和感染:涉及细菌遗传物质的传递和病原菌对宿主的侵袭过程。
16. 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特定条件下可引发疾病,如肠道菌群失调时的致病菌。
17. 菌群失调: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比例严重失衡,可能导致二重感染。
18. 类毒素: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但仍保留抗原性,用于疫苗制备,如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
19. CPE(细胞病变效应):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导致细胞死亡的现象,常见于无包膜病毒。
20. 容纳体:病毒感染细胞后形成的可见结构,表明病毒正在复制。
21-22. 消毒和灭菌:消毒仅杀死物体表面的病原微生物,而灭菌能彻底消除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
23. 葡萄球菌A蛋白:参与葡萄球菌逃避免疫系统吞噬的机制,影响抗体的调理作用。
24. 外斐实验:通过变形杆菌的O抗原与破克次体病的交叉反应,辅助诊断斑疹伤寒和恙虫病。
25. 胖达实验:利用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的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水平,用于辅助诊断。
这些知识构成了医用微生物学的基础,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微生物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