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是中国内部审计行业的重要指导文件,它规定了内部审计活动的基本原则、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要求,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有效性。以下是对这些准则的详细解析:
一、总则部分(第一章)
1. 规定了外部审计的主要目的,即通过审查和评估组织的运营活动和内部控制,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 外部审计适用于各种组织,包括私营和公共部门,强调其独立性和客观性。
二、一般原则(第二章)
3. 组织应根据自身规模和管理结构设立审计机构,并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审计人员。
4. 审计机构需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参与和了解内部控制的建设。
5. 审计人员需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进行继续教育以保持专业胜任能力。
6. 审计人员应遵循职业道德规范,保持职业谨慎,确保独立性和客观性。
三、作业原则(第三章)
7. 审计人员需考虑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制定审计计划,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8.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需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沟通,采用各种审计方法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
9. 应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但不能改变审计目标和范围。
四、报告原则(第四章)
10. 审计报告应基于核实的审计证据,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
11. 报告应包括审计目标、范围、结论和建议,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
12. 外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审计报告的复核机制,确保报告质量。
五、内部管理原则(第五章)
13. 审计机构负责人负责制定年度审计计划、人力资源计划和财务预算,指导审计工作。
14. 需要建立审计工作手册,规范审计程序。
15. 对审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协调内外部审计关系。
六、职业道德规范
16. 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维护国家、组织和个人的职业声誉。
17. 保持廉洁,避免利益冲突。
18. 坚持职业谨慎,持续提高专业能力,必要时可寻求专家协助。
19. 保守秘密,妥善处理与各方的关系,持续接受后续教育。
这些准则为中国内部审计行业设定了高标准,旨在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确保审计人员的专业行为符合道德和法律要求,同时也为组织提供了内部审计活动的框架和指南。通过遵守这些准则,组织可以增强其内部管理的透明度,提高运营效率,并保护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