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劳动关系、劳动组织和劳动者行为的社会科学学科。这份14年12月24日的串讲资料涵盖了多个关键概念,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阐述:
1. 职业与行业:职业是个人根据其专业技能和知识从事的工作类型,体现了劳动的专业化和分工。行业则是社会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概念,是从社会经济活动角度划分的。职业关注个体活动,行业关注整体市场。
2. 科层制:科层制是一种组织结构,以明确的等级制度、严格的命令服从关系、非人格化的规则和理性化管理为特征。在这种体系中,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占据决策地位。
3. 社会调查法:包括文献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收集数据的主要方法。
4. 三方性构造:在劳动关系中,政府、雇主和雇员代表共同参与制定劳动法规、调解劳动关系和处理劳动争议,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这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有效方式。
5. 三方机制:指的是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通过特定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共同处理涉及劳动关系的问题。
6. 三次产业分类:第一产业主要涉及自然资源的初级产品生产;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等,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第三产业则涵盖服务业,如交通、通信、零售等,承担流通、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
7. 职业:是劳动者从事的稳定、有收入的专门工作,反映了个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
8. 职业结构:指不同职业类型的劳动者在劳动力总数中的比例,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层。
9.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应减少,劳动生产率下降,养老金需求增加,对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10. 劳动保护:包括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经济条件的保护和社会条件的保护,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11. 人际吸引因素:包括能力、魅力、报酬、相似性和互补性、亲近和熟悉,影响人们在工作环境中的互动和合作。
12. 工作群体特点:工作群体是一种有层次的结构,有共同的目标、规范和行为模式,可以促进协作,但非正式组织可能产生冲突和破坏。
13. 劳动士气: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的精神状态,影响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14.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理解人类动机和行为的重要理论。
15. 劳动者定义与特点:劳动者是具备一定劳动能力、在特定工作岗位上遵循工作规范并持续提供有价值服务的社会成员。
16. 劳动者的思维品德素养:包括价值观和工作态度,是劳动者素质的核心,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以上就是《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14年12月24日》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这些内容为我们理解劳动关系、组织行为和社会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