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文档是中国江苏省启东中学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化学月考试卷的一部分,主要涵盖高中基础化学知识。试卷由陶炳春命题,包含选择题和可能使用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数据。以下是根据题目内容解析的一些知识点:
1. 导电性:题中提到硫酸铜晶体、无水酒精、熔融氯化钾和液态氯化氢四种物质,其中熔融氯化钾能导电,因为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会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2. 两性物质:题目询问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物质,这通常指的是两性化合物,如铝、氢氧化铝或两性氧化物。
3. 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食盐(NaCl)是典型的电解质,而盐酸是混合物,石墨是单质,乙醇是非电解质。
4. 反应条件对产物的影响:不同条件下,例如Na和O2的反应,温度不同产物可能为Na2O或Na2O2;NaOH与CO2反应,二氧化碳过量或不足会产生Na2CO3或NaHCO3。
5. 吸热反应:吸热反应是指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其他三个是放热反应。
6. 碳酸氢钠的性质:碳酸氢钠(NaHCO3)可以与酸反应,也可以与碱反应,如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和水;医疗上,它确实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与等质量的Na2CO3相比,碳酸氢钠与酸反应产生的CO2量相同;在相同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的溶解度。
7. 氧化还原反应:3S + 6NaOH → Na2SO3 + 2Na2S + 3H2O,硫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氧化产物为Na2SO3,还原产物为Na2S,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系数比为1:2。
8. 碱金属反应:碱金属与水反应产生气体,使金属块在煤油和水界面处上下运动,钾和钠都可能导致此现象,且铷的反应活性更强,上下运动幅度更大,但锂不会在煤油中反应。
9. 离子化合物与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电解质是在特定条件下能导电的物质,Cu是金属单质,不是电解质。
10. 过氧化钠反应:物质与过氧化钠反应,若过氧化钠增重等于原物质质量,说明原物质完全转化为Na2O和Na2O2,如H2、CO、HCOOCH3。
11. 溶液导电性:同浓度的电解质中,硫酸导电性最强,因为它在水中完全离解产生更多自由离子。
12. 钾氧离子晶体:根据钾质量分数,可以推算出过氧离子和超氧离子的比例,计算过程涉及化学计量数的确定。
13. 氧化还原反应中硝酸的作用:在3Cu + 8HNO3的反应中,表现氧化性的硝酸(变为NO)与表现酸性的硝酸(变为硝酸盐)比例为2:6,即1:3。
14. 离子数目变化:加入钠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导致碳酸根离子减少。
15. 溶液混合导电性:醋酸和氨水混合,生成弱电解质醋酸铵,导电能力增强,灯光变亮。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的导电性、离子化合物、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比例、酸碱反应、以及溶液导电性等。这些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必备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