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 《诗经》中的经济信息:描述提到的《诗经·人田》中的诗句,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中的公田与私田的关系,暗示了井田制的瓦解。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公田归国家所有,农民必须先耕公田,再耕私田。这表明公元前8世纪左右,土地所有权正发生变革。
2. 春秋战国时期木工技术进步:这一时期木工器械的发展,如锯子、刨子、钻子的发明,主要得益于冶铁技术的进步。这标志着手工业技术的显著提升,有助于民间生产力的提高。
3. 鸦片战争后的自然经济解体:自然经济解体是指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转向商品化生产。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涌入,使得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被打破,促进了近代经济形态的发展。
4. 中兴矿局的发展:20世纪初,中兴煤矿的壮大得益于爱国热情与实业救国的思想,这股思潮鼓励中国人投资和发展自己的产业,以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5. 民族资本主义的依赖性: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政府和外国资本的依赖,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资金和技术上的脆弱性,这是其先天不足的表现。
6.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3年的这一政策是为了保障工业化战略的实施,通过控制粮食资源,确保城市和农村的粮食供应,为工业化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7. 1953-1957年资金流动:表中资金流向受国家经济政策影响,即国家对资源配置的计划控制,这与当时的一五计划密切相关,旨在集中资源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8. 新四大发明的影响: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的出现,体现了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升了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
9. 社会习俗变迁: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社会习俗在晚清民国时期开始出现,这是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社会思想解放的结果。
10. 欧洲殖民活动与亚洲海上贸易:17世纪荷兰在东亚建立据点,控制海上商路,体现了荷兰在当时全球贸易中的领先地位。
11. 飞梭的争议:约翰·凯伊的飞梭发明引发争议,因为这项技术打乱了当时的生产秩序,可能影响到手工纺织工人的生计。
12. 工业革命的扩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所以成为多国竞争的局面,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为工业化提供了政治基础。
13. 罗斯福新政与自然保护:资源保护队的设立是罗斯福新政的一部分,它将以工代赈与自然保护相结合,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受到广泛欢迎。
14. 苏联的新经济政策:阿曼德·哈默和亨利·福特在苏联的投资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开放性,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对立,允许外国资本进入苏联经济领域。
15. 苏联“一五”计划:苏联在1928-1932年间大力推行工业化,重点发展重工业,以实现快速的工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