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天体系统:地月系是包含地球和月球的天体系统,属于太阳系的一部分,而太阳系又属于银河系,最终包含在总星系内。河外星系则与地月系不在同一系统中。
2. 地球的特殊性: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地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颗适宜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拥有液态水、适宜的大气成分和稳定的温度条件。
3. 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金星的平均距离比地球更接近太阳,因此它的平均距离小于日地平均距离。
4. 黑气:黑气是指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光球层。
5. 太阳活动影响:太阳活动如黑子和耀斑增多,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同时,可能会引发极光现象,但仅限于高纬度地区,并不会使热带范围扩大或两极出现极昼极夜。
6. 太阳活动周期:太阳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周期大约平均为11年。
7. 温带与寒带分界线:南极圈是南寒带与南温带的分界线,北寒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是北极圈。
8. 地球自转周期: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恒星日,约为23小时56分4秒。
9. 黄赤交角: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约为23°26'。
10. 近日点:地球公转到近日点的时间大约在每年的1月初,此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近。
11.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不同经线的地方时不同以及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是地球自转的结果,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的结果。
12. 地球公转速度不均的影响:北半球的夏半年比冬半年长,北极点极昼天数比南极点多,这是由于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快、远日点慢造成。
13. 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14. 四季更替周期:四季更替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
15. 岩石圈厚度: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的平均厚度。
16. 地幔物质状态:根据古登堡界面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推断地幔物质是固态。
17. 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计算:若地震波速度为5千米/秒,8秒后传播距离约为40千米,所以甲乙两地的距离大约是40千米,但选项中没有此选项,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18. 风力最弱的等压线图:风力大小与等压线密集程度有关,线越密集,风力越大,反之越小,故最弱的应是等压线稀疏的图像。
19. 热力环流示意图:城市热岛效应和海陆风的热力环流现象,通常表现为陆地温度高时空气上升,海洋温度低时空气下沉,形成环流,符合这一规律的图是图②。
20. 地面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影响因素: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与太阳高度角成正比,高度角越大,辐射能量越强。
21. 近地面大气主要热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2. 大气运动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在不同纬度分布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3. 春分到夏至的厦门现象:这段时间内,厦门的白昼会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影子逐渐变短。
24. 海平面等压线图:根据等压线的数值和高低压中心,可以分析风向和天气系统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高一地理上学期必修1半期考试卷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涵盖了天体系统、地球的特殊性、太阳活动、地球自转与公转、地理区域划分、时间计算、地质构造、气象学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