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件测试-性能测试计划书模板
#### 一、项目简介
**1.1 目的**
制定此性能测试计划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项目的有序进行,通过明确的计划来指导测试团队的工作,使每个成员都清楚自己负责的具体模块,并能够按照计划有效地执行测试任务。本次测试特别关注的是性能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压力测试、负载测试和稳定性测试,旨在评估软件在高并发用户访问下的表现,如响应时间、服务器资源消耗(如CPU、内存等)的变化情况。
**1.2 项目背景**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系统需要支持大量的并发用户访问。因此,对于这类系统的性能测试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对软件进行一系列的压力、负载及稳定性测试,可以确保其在实际环境中能够稳定运行并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1.3 测试范围**
本次性能测试将涵盖以下几个关键的功能模块:
- **注册模块**:模拟用户注册过程,包括但不限于输入用户名、密码、邮箱等信息,提交注册请求。
- **登录模块**:测试用户登录流程,包括正确与错误的用户名和密码组合,以及可能的安全验证机制。
#### 二、相关文档及说明
**2.1 参考文档**
为了确保测试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下文档将作为本次测试的重要参考依据:
- **产品说明文档**:详细描述了产品的特性和功能。
- **需求文档**:明确了产品的业务需求和技术需求。
- **接口文档**:提供了各个接口的详细信息,包括输入参数、输出格式等。
**2.2 测试提交文档**
测试过程中将产生并提交以下文档:
- **测试计划书**:概述了测试的目标、范围、策略等。
- **测试脚本**:包含了具体的测试步骤和预期结果。
- **测试报告**:总结了测试结果,包括测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等。
**2.3 指标术语定义**
- **TPS (Transactions Per Second)**:每秒钟成功完成的请求事务处理数量。
- **QPS (Queries Per Second)**:每秒钟成功完成的查询数量。
- **CPU 使用率**:服务器的CPU使用百分比。
- **事务成功率**:每秒钟事务成功处理的百分比。
**2.4 测试指标说明**
针对不同的性能指标,设定了以下表现范围及其对应的评价标准:
- **TPS**:
- >10:优秀
- 5~10:良好
- <5:差
- **CPU 使用率**:
- <70%:优秀
- 70%~90%:良好
- >90%:差
- **内存使用率**:
- <70%:优秀
- 70%~80%:良好
- >80%:差
- **事务成功率**:
- >98%:优秀
- 95%~98%:良好
- <98%:差
- **并发用户数**:
- >50:优秀
- 30~50:满足
- <30:差
#### 三、测试场景
根据产品的需求和特点,设计了多种测试场景,例如:
- **并发测试**:并发20个用户,测试时间15分钟,检查系统是否存在多并发逻辑问题。
- **压力测试**:从10并发用户开始逐渐加压,每轮次加压10个并发用户,每次测试30分钟,直至事务成功率降至98%以下。
- **负载测试**:根据压力测试结果,调整并发用户数,每轮测试30分钟,以找到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
- **稳定性测试**:基于负载测试的结果,设定既定的并发用户数,进行为期7×24小时的稳定性测试,监测系统的事务成功率、CPU、内存等资源的使用情况。
#### 四、测试资源
**4.1 测试设备需求**
- **Windows电脑**:用于编写测试脚本及测试用例等。
**4.2 服务器资源需求**
- **Linux服务器**:配置为16核CPU、32GB内存、1TB硬盘,用于部署MySQL数据库服务。
**4.3 软件资源需求**
- **MySQL版本号为8**
- **Java版本号为8**
**4.4 人员安排**
- **测试工程师**:负责执行登录模块的性能测试。
**4.5 测试工具**
- **JMeter**:版本为5.5,用于性能测试脚本的开发。
#### 五、测试策略
**5.1 整体策略**
本次性能测试的整体计划为10人/天,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 **测试场景设计**:1月1日,根据需求文档、产品说明等对测试场景进行梳理,定义相应的性能指标。
- **测试脚本开发**:1月3日,根据已定义好的测试场景及指标,使用JMeter工具进行脚本开发。
- **测试准备**:1月4日,进行测试环境以及监控部署。
- **第一轮测试**:1月6日,执行性能测试,覆盖全流程和全场景。
- **第二轮测试**:1月8日,针对第一轮测试发现的Bug进行修复后的验证。
- **第三轮测试**:1月9日,再次进行Bug修改和验证,争取实现零Bug上线。
- **线上回归测试**:1月10日,在生产环境中进行最终的验证。
**5.2 测试类型**
- **并发测试**:并发20个用户,测试时间15分钟,检查系统是否存在多并发逻辑问题。
- **压力测试**:从10并发用户开始逐渐加压,每轮次加压10个并发用户,每次测试30分钟,直至事务成功率降至98%以下。
- **负载测试**:根据压力测试结果,调整并发用户数,每轮测试30分钟,以找到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
- **稳定性测试**:基于负载测试的结果,设定既定的并发用户数,进行为期7×24小时的稳定性测试,监测系统的事务成功率、CPU、内存等资源的使用情况。
**5.3 测试目标**
- **测试指标**:确保所有测试指标均达到“优秀”水平。
- **Bug管理**:确保没有高级别Bug遗留。
#### 六、风险
**6.1 需求变更**
如果在测试过程中遇到需求变更的情况,需要重新评估开发和测试的时间,确保新的需求能够得到充分考虑和测试。
**6.2 其他风险**
- **技术难题**:可能会遇到未预见的技术难题,需要额外的研究或技术支持才能解决。
- **资源限制**:如服务器资源不足可能导致测试无法按计划进行。
**6.3 风险应对策略**
- **增加资源**:当面临资源限制时,可以通过增加硬件资源或调整测试计划来应对。
- **灵活调整**:针对需求变更和技术难题,应采取灵活的态度,及时调整测试计划和策略,确保测试的有效性。
**6.4 风险预警**
为了有效管理和预防风险,需要建立一套预警机制,涉及的关键人员包括:
- **测试总监**:负责整体风险的监控和管理。
- **测试经理**:协调测试团队的工作,确保测试进度。
- **测试组长**:监督小组成员的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 **测试工程师**:执行具体的测试任务,记录并报告测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研发总监**:负责研发团队的整体管理。
- **研发经理**:协调研发团队的工作,确保按时交付。
- **研发组长**:监督小组成员的研发工作,确保质量。
- **研发工程师**:负责具体功能的开发,及时解决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以上详细的规划和准备工作,可以有效地进行性能测试,并确保软件在高并发情况下也能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