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物联网(2)柏祥鹏 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1)全文共16页,当前为第1页。 一、什么是物联网? 到目前为止,业界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可以认为它是指在物体中安放具有感知能力的芯片,把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最后由计算机把这些信息进行集中处理的一个系统,从而实现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的互联。物联网结构是一个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共同构成的综合系统,底层是感知层,通过传感器、智能卡、RFID电子标签、二维码、识别码等来采集信息;第二层是网络层,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的传递;最上层是应用层,完成信息的分析处理,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识别与感知,发挥智能作用。 物联网(1)全文共16页,当前为第2页。 二、物联网的起源 物联网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物物互联,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重视。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性的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1999年,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美国Auto—ID中心首先提出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1)全文共16
物联网:从概念起源到农业领域的应用实践
物联网,这个术语在当今世界正变得愈发熟悉,它涉及到科技、经济、社会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虽然业界尚未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但普遍认为物联网是指在物体中嵌入具有感知能力的芯片,通过网络传递采集到的数据,并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集中处理,从而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这一系统性概念涉及三个层面: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它依赖于传感器、智能卡、RFID电子标签、二维码等多种工具来采集环境或物体的信息。网络层则负责将这些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有效传递。应用层在数据传递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智能识别、感知与决策功能。
物联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98年提出EPC系统构想,为物联网奠定了初步基础。紧随其后,1999年美国Auto-ID中心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并基于物品编码、RFID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展现了物联网的基本框架。
在这一技术架构下,物联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特别是随着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物联网技术被誉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关键技术。在农业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智能农业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重要应用,其通过对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实现了精准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的自动化。通过使用视频监控,农民可以远程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从而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此外,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保障、全程追溯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尽管物联网在农业应用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但它的发展同样面临一系列挑战。安装和维护传感器等设备的成本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联网技术的普及。技术层面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包括传感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问题,以及无线传输信号的覆盖范围和稳定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在推动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同时,还需不断提高技术成熟度和降低成本。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将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未来,随着更先进的传感器和更稳定的传输技术的出现,物联网技术有望在农业中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利用,进一步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需加大合作力度,共同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以实现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目标。
物联网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正在逐步改变我们的世界。从物联网的起源到实际应用,都展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物联网的未来,将是一个更智能、更互联的世界,而这一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评论0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