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解析】
1. 人口分布规律:"胡焕庸线"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即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南部,而西北部人口较为稀疏。这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东部地区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
2. 影响人口分布的根本因素:自然环境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格局的基础。例如,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源等都会对人口分布产生深远影响。在本题中,"生活方式型移民"的出现,体现出人们对于优质生活环境的追求,也反映了自然环境在人口迁移决策中的作用。
3. "生活方式型移民"的原因:这种移民形式主要由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引起,如气候、空气质量等因素,而非经济、政策或文化传统。
4. 人口迁移类型:春运是短期的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的支援行为是基于社会责任,而非经济因素;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增加,主要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
5. 人口合理容量:确定一个区域人口的合理容量,首要考虑的是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6. 沙漠化的成因:毛乌素沙漠沙进人退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开垦等,导致植被破坏,土地退化。
7. 治沙成效:榆林治沙造林的成功,提高了环境承载力,使得人口合理容量可能增大,同时科技进步也是重要因素。
8-10. 乡村空间结构:乡村主体景观通常为建筑,尤其是居住区。生产区主要指农田、牧场等,公共设施则服务于居民的社会需求。
11. 气温差异: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是因为城市热岛效应,与人口密度大有关,而非海拔、降水或距海远近。
12-15. 城市化进程:阶段Ⅰ代表城市化早期,城市化速度快;阶段Ⅱ可能是中期,城市化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突出;阶段Ⅲ是后期或成熟阶段,城市化速度放缓,可能出现逆城市化;英国城市化目前可能处于成熟阶段,即PN阶段。
16-17. 春节期间的“空城”现象:春节务工人员大量返乡是主要原因,应提升城市化发展内涵,包括提高城市人口素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而不是盲目扩大城市规模或征用耕地。
18. 中心商务区人口变化特点: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密集,夜晚人口减少,因此人口变化曲线应呈现出明显的昼夜波动,对应图中的乙曲线。
以上是对试卷中涉及的地理知识点的详细解析,涵盖了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环境影响、城市化、乡村空间结构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