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是指在全球化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全球各国经济关系的疏离,表现为国与国之间贸易壁垒的增加、资本流动的减少、国家政策的保护性增强等。价值链则是指从原材料获取、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的整个流程中,每个环节所创造的附加值的总和。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价值链面临着重构的挑战,这对于不同行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
二战以后,全球价值链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2008年,全球化实现了两次增长高峰,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动力扩散到新兴市场经济体,全球生产活动逐渐由传统的贸易生产转变为全球价值链生产模式。第二阶段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化进入稳定期,全球贸易开放度不再有显著增长,反而轻微下滑,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也开始下降,全球价值链面临挑战。
形成全球价值链背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优势是全球价值链形成的根本原因,成本降低则是必要条件,而跨国企业的全球布局和运作是全球价值链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量。全球价值链极大地提高了全球经济效率,催生了高增长、低通胀、低波动的经济发展模式。
逆全球化对全球价值链系统带来了两大挑战。首先是发达经济体的“去工业化”导致制造业空心化,结构性失业增加,并推动了制造业回流政策的出台。其次是贸易保护主义导致经贸摩擦频繁,全球贸易格局和价值链面临重构压力。新冠疫情进一步暴露了全球价值链的弊端,产业链中心国家的生产停滞会对整个供应链造成重大打击,全球价值链的复杂性和相互制约导致冲击放大,而跨国贸易需要的人口和货物自由流动在疫情期间受到限制,形成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两难选择。
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对中国某些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冲击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风险因素导致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回流,特别是涉及居民基本生存和健康的行业,如医疗卫生设施、农业和国防军工等;二是成本和技术因素使得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回流,特别是在化学品及药剂制品、计算机光电产品、机动车辆等中高技术制造业领域;三是劳动密集型且出口依赖度高、研发强度较低的行业,如纺织品、木制品和机电产品的组装环节,这些行业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全球价值链重构冲击。
对中国而言,逆全球化和价值链重构的短期影响和中长期影响是不同的。短期来看,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深度有限,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和世界工厂的红利短期内不会被根本性削弱。中长期来看,低端制造业的迁出是产业发展的自然规律,有利于本国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国逐步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产业分布将趋于合理化。同时,国外高技术制造业的回流将倒逼中国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补充关键技术短板。
逆全球化与价值链重构对全球各国经济活动和行业格局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中国需要通过加强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开放,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同时加速产业升级和内需市场的培养,以应对这些挑战。对于全球化的未来趋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加审慎和积极地应对可能的风险,并寻找在新的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