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AES)是一种基于元素在受到热或电激发时,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然后返回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谱的分析技术。这一技术由基尔霍夫和本生在1859年通过分光镜首次实现,并在1930年后发展了定量分析方法。AES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 **多元素同时检测**:各元素在激发后会发射各自独特的特征光谱,允许同时分析多种元素。
2. **分析速度快**:样品无需特殊处理,光电直读仪可快速对数十种元素进行定量分析。
3. **选择性高**:由于每种元素的特征光谱不同,因此有很高的元素识别能力。
4. **检出限低**:通常在10到0.1μg/g之间,采用更先进的光源如ICP(等离子体质谱)可以达到ng/g的水平。
5. **准确度高**:一般光源下的准确度约为5%至10%,而ICP则可以小于1%。
6. **ICP-AES性能优异**:具有宽广的线性范围,可覆盖高、中、低含量样本的测定,但非金属元素的检测灵敏度较低。
**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涉及到原子在热(如火焰)或电(如电火花)激励下的状态变化。正常情况下,元素处于基态,当受到能量激发时,跃迁至激发态。当这些激发态的原子回到基态时,会释放出特定波长的光,形成线状光谱。这个过程可以用能量差(ΔE)来表示,其中激发态原子M在获得或释放能量后转变为基态M。
**谱线强度**与几个因素相关,包括:
1. **激发电位**:与谱线强度呈负指数关系,激发电位越高,强度越低。
2. **跃迁几率**:谱线强度与其正比,跃迁几率越大,强度越高。
3. **统计权重**:与能级的简并度有关,简并度越大,强度越高。
4. **激发温度**:温度升高会增加谱线强度,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原子电离,减少中性原子,从而降低光谱强度。
**原子的共振线与离子的电离线**:原子由第一激发态跃迁到基态产生共振线,若获得足够的能量达到电离能,会丢失一个电子形成离子,产生离子线。每种离子线都有对应的激发电位,与电离电位大小无关。
AES广泛应用于地质、环境、生物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提供了一种有效、快速的元素定性和定量分析手段。不过,它在检测非金属元素或低灵敏度方面存在局限,这可以通过采用如ICP等先进光源来改善。